產能置換對水泥行業的積極作用值得肯定
一、水泥行業去產能刻不容緩
2013年在《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適度大于需求是市場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有利于調節供需,促進技術進步與管理創新。但產品生產能力嚴重超過有效需求時,將會造成社會資源巨大浪費,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阻礙產業結構升級。目前,我國許多產業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這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
水泥行業便是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之一,由于熟料是水泥的半成品,而且熟料生產線具有投資相對較大、生產線標準較規范、質量標準較統一、相比粉磨站而言更容易監控等優點,所以水泥熟料的產能就成為了水泥行業的核心產能,因此嚴控熟料產能也就成為控制水泥產能的關鍵。根據中國水泥網數據,截止2016年底,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熟料設計產能在18.5億噸左右,而2016年全國熟料產量為13.76億噸,熟料設計產能利用率僅為74.3%左右,而且由于熟料生產的實際產能在20億噸以上,實際生產產能利用率將會更低。歐美國家一般認為,產能利用率在79%至83%區間屬于產需合理配比。目前我國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明顯低于這一合理水平。
雖然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已經延續多年,但產能的持續擴張一直到近兩年才開始逐步放緩,產能過剩的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經過多年的持續擴張,全國水泥和熟料的產量在2014年均達到頂峰,2015年需求下滑后,2016年重新回到24億噸的水平,至此行業內普遍認為目前我國的水泥需求已經達到了高位平臺期,水泥需求大幅增長已幾無可能。反觀近幾年的行業利潤在2011年達到1019億元的高峰后便持續下降,2016雖小幅回暖但也基礎處于較低水平,雖然2017年上半年行業效益高漲,但這是在停窯限產控制產量的手段下,調節了供求關系而產生的積極影響。這說明了想要根本上解決水泥行業的“頑疾”,促使行業健康向上的發展,去產能是必走之路。
圖1::2011-2016年我國水泥和熟料產量及水泥行業利潤(萬噸,億元)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水泥網,水泥研究院
二、產能置換的積極作用得到了政策肯定
2014年工業與信息化部發布《關于做好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對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改、擴)建項目,實施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促進產業升級和布局優化、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產能置換對各行業去產能的積極作用得到肯定。
同時,產能置換分為等量產能置換和減量產能置換,等量產能置換是指新(改、擴)建項目應淘汰與該建設項目產能數量相等的落后或過剩產能;減量置換是指新(改、擴)建項目應淘汰大于該建設項目產能數量的落后或過剩產能。目前鋼鐵行業在京津冀地區施行1:1.25的鋼鐵產能減量置換方案,而水泥行業主要還是采用等量置換的方式。
此外,在印發《關于印發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支持跨地區產能置換,引導國內有效產能向優勢企業和更具比較優勢的地區集中,推動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格局。
三、產能置換對水泥行業的積極作用
1、產能向優勢地區調整
雖然我國熟料產能已經嚴重過剩,但在各地區之間的過剩程度仍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以2016年年底的熟料設計產能利用率為例,除了上海已經沒有熟料生產線以外,有13個省市自治區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7個地區低于80%左右的合理水平,而由于實際產能利用率更低,所以各地區產能過剩情況是更差的。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北方地區相對于南方地區產能過剩程度更加嚴重,特別是新疆地區熟料產能發揮率僅三成左右。而相對而言,安徽地區雖然擁有1.34億噸熟料產能,位居全國首位,但產能發揮率仍然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說明各地區之間的產能過剩情況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圖2:2016年底全國及各地熟料設計產能利用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水泥網,水泥研究院
實行產能置換、特別是跨區域的產能置換,理論上有利于將產能過剩相對嚴重地區的產能向其他地區進行轉移,雖然沒能直接減少全國的產能水平,但確實有利于緩解部分地區產能過剩狀況,同時控制新增產能和產能總量。同樣,如果不能夠實現跨區域的產能置換,那就會使產能置換的作用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反而保護了部分地區的過剩產能和劣勢產能,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2、產能向優勢企業調整
水泥行業雖然是投資密集型行業,但受各個企業經營能力差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水泥企業之間的效益水平差異較大,產能規模與企業效益不完全成正比。通過不斷的競爭,產能向優勢企業靠攏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而通過產能置換,有利于推動這一進程。這里特別要提到,因為各個水泥企業的產能分布在不同的地區,所以跨區域的產能置換是完全有必要的,特別是對產能嚴重過剩地區的劣勢產能的淘汰或轉化有著積極的作用。
3、產能置換過程中的問題不能作為否認其積極作用的理由
產能置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爭議,比如有質疑產能置換不能夠改變產能總量,無法去產能的問題。這里筆者認為,首先,產能置換不僅包括等量置換,也包括減量置換,只是水泥行業并未開展而已。第二,由于產能置換,所以目前新建、在建和擴建的產能都需要通過已有的產能進行置換,這有效的控制了產能總量的最高值,可以說基本杜絕了新增產能。假如在沒有產能置換的情況下,而在建產能又不可能一律停止,這樣只會造成產能的進一步增加。產能置換政策對產能的控制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部分僵尸(無效)產能被置換在客觀上反而造成了實際產能的增加,這也不失為一種合理妥善解決僵尸企業的一條有效的辦法,或者,也可以通過更加嚴格的產能置換條件和標準來減少這一現象;此外,也有部分地方政府利用產能置換幫助違規清理項目變相“洗白”和置換后批小建大等問題,但這個問題的根本是政策監管問題,而不能怪罪于產能置換這一政策。
總之,產能置換過程中雖然可能會有部分企業打擦邊球的現象,但這不能否認產能置換、特別是跨區域產能置換對水泥行業控制產能增長的積極作用。
四、總結
雖然產能過剩曾在2015年造成整個水泥行業效益規模的大幅下滑,但整個行業并未傷筋動骨,所以也沒有鋼鐵和煤炭行業那種刮骨療傷去產能的氣魄。而在目前水泥行業還未開展大規模實質性去產能的情況下,產能置換、特別是跨區域產能置換對控制產能總量、控制新增產能、緩解產能過剩、優化產業布局就有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這和錯峰生產、兼并重組等手段對去產能的作用都是相像的,這些手段的最終目的都是去產能,雖然都沒有直接關停企業或生產線,沒法直接達到去產能的目的,但卻是一個保持行業去產能軟著陸的緩沖手段,它對去產能的積極意義是不可否認的。
編輯:吉晉鵬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