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加快“互聯網+”與綠色化的雙向融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互聯網+”綠色化,應當雙向融合,既可以由互聯網引申出來的融合,也可以由綠色發展相關領域向“互聯網+”的延伸融合,即融合有主動和被動之分。
“互聯網+”綠色化的雙向融合,有一個交集,存在疊加效應,需要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革命的支撐。從對綠色化的貢獻出發,有些融合效果是直接的,如綠色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競爭力提高等;有些效果是間接的,如傳統產業向“互聯網+”的融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互聯網+”融合發展的11個重點領域,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向“互聯網+”的延伸融合,更應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大力推進的。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消費者可以購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由于競爭的加劇,帶動了互聯網相關領域的企業技術進步,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但是,由于價格與產品質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人們在通過網站購買廉價商品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種不利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的氛圍,如果進而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社會風氣,將對社會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一、綠色產業向“互聯網+”的融合,將不斷提高競爭力
國務院發布的 《關于積極推進 “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強調了生態系統主要要素的監測、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與“互聯網+”的融合,將帶來產業發展模式創新、技術進步和思維模式變革,使我國邁上綠色化的快車道。下面,以節能環保產業為例加以說明。
節能環保產業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包括節能產業、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三類。《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國家發改委發布循環經濟發展的共性支撐技術,工信部發布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目錄,環境保護部發布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和標準,對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均起到了積極作用。近年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年均增長速度在15%以上,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對環境質量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產業鏈管理受到日益重視。產業鏈管理,對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十分重要。例如,我國造船行業鋼材利用率僅約90%,而國外達到99%。雖然造船廠的“邊角余料”均得到了再生利用,但如果自己回用,小鋼爐的能源效率趕不上大型煉鋼;如果運回鋼鐵廠再生利用,將增加無效運輸。因此,鋼鐵行業在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中,從單項技術推廣應用延伸到最佳適用技術的集成,從單個企業的技術改造延伸到全生命周期管理,收到了預期效果。
系統優化效益更加明顯。系統優化可以體現在宏觀、中觀和微觀等多個層次上。一國或一地商品供不應求或嚴重過剩,均會造成資源、能源的極大浪費,還會增加環境壓力,跨地區跨行業的供需平衡和優化可以節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節約屬于結構性節約,是一階節約,因為交易成本最小化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從微觀層面看,企業原料供應和產品需求平衡的優化,可減少倉儲、降低運輸成本和生產成本。生產成本的節約屬于邊際節約,是二階節約,因為生產成本最小化是給定制度安排下的成本最小化。
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初步成型。各地方、各行業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將上游企業的廢物用作下游企業的原料,不僅減少了廢物排放,還能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形成新的產業。國內一些地區已形成了能源-化工-環保等多行業一體化發展的模式。將不同的產業整合在一起,既可以減少廢物排放,也能收到減少廢物處理的處置成本、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效果,還能收到提高企業競爭力、以盡可能少的資源環境代價發展經濟的目的。
綠色產業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例如,綠色建筑與“互聯網+”的融合,使“綠色”成為建筑行業發展標配。把虛擬空間技術與美好家園建設結合起來,可以收到節能節水節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效果,還可以使建筑更加綠色、更加人性化。由此產生的服務需求包括:基于節能評價、通風、節水節電等基礎軟件,設計開發云計算平臺;利用互聯網進行新部品、新型建材、新技術工藝等的品牌管理;給建筑安裝“芯片”,收集用戶電耗、水耗、燃氣、供暖等數據,開展可再生能源、中水回用、垃圾分類等的低碳服務,并形成新興服務業。
二、依靠制度創新,傳統產業邁上綠色發展快車道
傳統產業只有向“互聯網+”延伸融合,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的提質增效,帶動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從源頭推進國民經濟的綠色化,邁入生態文明新時代。
一是強化目標導向,促進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綠色化是我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也是傳統產業轉型方向;與“互聯網+”融合,不僅需要制造業的綠色化,更需要生產和消費的綠色化。制造業綠色化,可以從生態設計入手,推動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工業機器人、3D打印等的廣泛應用,施行清潔生產,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通過監測發現設備上的瑕疵并加以改進,抬高“微笑曲線”底部并向專利、服務的兩端延伸,加快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脫鉤”。推廣應用“種養加”循環農業模式的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增加有機肥的使用,提高農藥、化肥利用效率,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能源革命是我國綠色化的關鍵。應優化能源結構,加強節能減排工作,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利用,推動儲能設施、物聯網、智能用電設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聯網金融等服務于一體的能源互聯網融合發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輕環境壓力,源頭推進綠色化。
二是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針對我國存在的信息不透明、物流成本等問題,加快交通運輸、物流與“互聯網+”的融合,由過去采購、物流和銷售各環節高成本、高庫存、低效率、信息不對稱,向信息披露、加速交流和推廣轉變,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帶動線上線下互動,真正實現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根據社會需求調整企業生產,發展訂單生產,由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向大規模柔性定制生產轉變。完善交通物流信息交換開放標準體系,完善智能化的物流配送調配體系。調研中發現,隨著交通運輸設施的建設,不少運輸線路可以優化,達到節約我國稀缺的油品、減少污染物排放和無效運輸的目的。推進貨運車聯網與物流園區、倉儲設施、配送網點等信息互聯,有效降低貨車空駛率,加快推進縣到村的物流配送網絡和村級配送網點建設,解決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服務于我國汽車檢測維修的車聯網發展,不僅打破了原有4S店的壟斷,還能使汽車用戶得到更好的服務。完善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推進電動汽車的應用,運用互聯網、云計算等綜合分析農民進城數量、人口遷徙規律、公眾出行需求、樞紐客流規模、車輛船舶行駛特征等,優化配置交通流量、道路等資源,減少交通擁堵現象,不斷提高交通運輸治理能力。
三是依靠制度創新,激發企業活力。破解我國實際存在的部門間政策不協調、權利下發不同步、審批前置條件過多等問題,應加大改革力度,釋放改革紅利,提高企業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和研發創新能力,以及生產應變和制造能力。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臻完善的條件下,企業組織架構開始向扁平化、網絡化、虛擬化轉型,以利于信息的傳遞,大大提高了組織效率。應鼓勵能源、化工、鋼鐵、電子、輕紡、醫藥等行業企業,積極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優化采購、分銷體系,優化生產技術和工藝,化解過剩產能,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發展積累起來的技術、裝備、熟練工人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推進跨境電子商務通關、檢驗檢疫、結匯等關鍵環節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為企業創造一個快捷、簡便、低廉、安全、統一的政策環境,樹立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編輯:鞠麗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