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水泥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山東省水泥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山東省建筑材料工業協會
2015年3月
水泥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性原材料產業,為提升我省水泥產業競爭優勢,制定本方案。
一、行業發展現狀
(一)規模及效益居于全國前列。我省水泥產量自1994年至2008年連續15年位居全國首位,2006年達到歷史最高的1.66億噸,隨后嚴格控制新增產能,產量穩定在1.6億噸左右。在總產量保持基本穩定情況下,經濟效益成倍增長,“十一五”以來,我省水泥行業銷售收入、利潤、利稅分別增長了99%、227%和160%。2013年全省水泥產量1.62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6.75%,低于江蘇與河南,居全國第3位;銷售收入、利潤和利稅等主要效益指標位居全國首位;噸水泥利潤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4.89%;熟料產能利用率高出全國4.5個百分點。
表1 “十一五”以來我省水泥、熟料產量及效益變化
表2 2013年全國主要水泥生產省份數據
(二)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果。“十一五”以來,我省在全國率先對水泥行業進行結構調整和提升改造,采取控制總量、上大壓小、兼并重組等措施,累計淘汰了9000多萬噸立窯水泥熟料產能。2013年隨著最后兩條立窯熟料生產線的拆除,結束了我省水泥立窯時代,并提前兩年完成國家下達的立窯生產線淘汰任務。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建成投產水泥熟料生產線116條,年產能1.1億噸。其中,日產4000噸以上生產線48條,產能7329萬噸;日產2000~4000噸生產線34條,產能2885萬噸;日產2000噸以下生產線34條,產能736萬噸。
(三)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我省水泥熟料企業數量由2005年的308家整合到2013年的92家,熟料企業年均產量由32.4萬噸提高到96.7萬噸,增長了198%。大企業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山水集團和中聯水泥兩大集團熟料產能占全省水泥熟料總產能的一半以上。截至2013年底,山水集團在省內擁有熟料生產線22條、熟料產能2477萬噸;中聯水泥在省內擁有熟料生產線31條,熟料產能3500萬噸。
(四)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取得積極成效。近年來,隨著水泥行業技術裝備的提升、能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余熱發電、可燃廢棄物替代燃料和廢渣綜合利用等技術的推廣,我省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企業噸熟料綜合煤耗由2006年的121千克標準煤/噸下降到2013年的110 千克標準煤/噸,全行業年節約標準煤100萬噸左右。
表3 水泥熟料產品能耗指標對比
我省通過關停淘汰立窯水泥生產線,改造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除塵技術,推廣“電改袋”、“電袋復合”等技術裝備,大幅度降低了顆粒物排放量。2013年全省水泥窯顆粒物排放降至30 mg/m3,相當于“十一五”初期150 mg/m3的五分之一。此外,隨著我省水泥熟料生產企業的脫硝裝置陸續投入運行,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大幅降低。
表4 水泥污染物排放指標對比表 單位:mg/m3
全省水泥行業每年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化工廢渣和冶煉廢渣等工業固體廢棄物約3200萬噸,占全省工業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總量的一半以上,為全省實現粉煤灰、煤矸石當年產用平衡零排放做出了重要貢獻。部分企業已開始探索利用水泥窯爐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摻燒污泥等新工藝,棗莊中聯水泥建成投產的城市生活污泥處理線日處理量達到50噸。
2013年我省散裝水泥總量首次突破億噸大關,達到1.01億噸,散裝率62.2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34個百分點。全年使用散裝水泥折算節約標煤232萬噸,減少粉塵排放10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03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97萬噸,綜合經濟效益45億元。
二、存在的問題
(一)產能過剩問題相對突出。雖然我省水泥總量控制的相對較好,熟料產能利用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區域產能過剩、產品供大于求的情況也日益凸顯。目前,全省水泥年產量約1.6億噸,而省內水泥市場需求在1.2億噸左右,每年約4000萬噸需要向省外輸出。尤其在房地產、基礎建設投資拉動放緩時,水泥產能過剩問題愈加明顯。
(二)產品結構不夠合理。2013年我省預拌混凝土產量6765萬立方米,占全國產量5.78%,僅為浙江(1.27億立方米)和江蘇(1.14億立方米)的一半左右,預拌混凝土業務有待進一步推動。目前我省重點水泥企業收入構成中預拌混凝土比重僅為5%左右,而法國拉法基、瑞士霍爾希姆和墨西哥西麥斯等國際知名水泥企業均在30%以上。同時,在工業發達國家,建筑工程使用的混凝土等級平均為C50~C60,相應的水泥品種結構是以52.5和62.5高等級水泥為主;而我省的混凝土使用等級平均為C30~C40,相應生產的水泥品種主要是32.5和42.5中低等級水泥,其中全省32.5水泥比重近60%,52.5及以上水泥不到5%。
(三)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缺少政策扶持。近幾年,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險廢棄物越來越受到重視,發達國家大約有70%的水泥企業使用生活垃圾和預處理后的污泥作為燃料。挪威已經沒有垃圾焚燒廠,垃圾都是由水泥窯協同處置。國內北京、安徽、廣東、湖北等省市也已建成多條協同處置線。如金隅北京水泥廠建成的處置污水處理廠污泥項目,每年大約可為北京市處置污水處理廠污泥22萬噸;安徽銅陵的2條水泥窯協同處置生產線年處理生活垃圾可達到20萬噸。由于協同處置廢棄物將增加水泥企業生產成本,貴州省、安徽銅陵市政府對相關水泥企業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給予補貼。我省由于缺乏相關扶持政策,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的企業,僅有淄博山水、棗莊中聯、魯中水泥和煙臺三菱,而且也主要限于試驗性運行。
(四)融資難、融資成本高問題比較突出。《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文件出臺后,水泥被劃為產能嚴重過剩產業,一些銀行采取“一刀切”,企業貸款難度急劇增加。多數企業在到期貸款續貸時,被要求償還本金,資金周轉十分困難;部分效益較好的企業還能保住貸款存量,但增加貸款已無可能。此外,我省水泥企業貸款利率普遍上浮10%~20%,部分達到30%以上,相當多的企業被迫接受承兌匯票業務,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Page]
三、發展趨勢
(一)全球及我國水泥產業概況。目前,全球水泥生產能力約為48.8億噸,主要集中在中國、西歐、南亞、中東、非洲和東南亞。2012年,全球水泥產量36億噸,其中中國占全球總產量的60%以上。2013年全國完成水泥24億噸,有11個省份的水泥產量超過1億噸。
表5 2013年全國水泥過億噸省份產量表
國內前10家大企業集團的水泥熟料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53%,其中山水集團位居全國第6位。
表6 2013年全國水泥熟料產能前10家企業排名
(二)水泥市場發展前景。從國際市場需求看,非洲、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和基礎建設步伐加快,帶動全球水泥消費量大幅提升。但水泥運輸半徑受限較大,目前我國水泥出口規模為1660萬噸,僅占全國總產量的0.7%。今后水泥仍以內需為主,出口量難以大幅提升。
從國內水泥市場看,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占據水泥消費主導地位。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加快推進,今后一個時期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仍是拉動水泥需求增長的主要領域,水泥需求仍將保持基本穩定。
從我省市場看,“兩區一圈一帶”發展戰略帶動不斷增強,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適度平穩增長態勢,一批農林水利、城建環保、能源、港口、鐵路、機場等項目相繼開工建設,這些都為全省水泥行業發展帶來利好,有利于保持我省水泥市場穩定發展。
(三)行業發展的重點方向。
1、綠色發展。水泥企業正在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以及采取脫硫脫硝等措施,逐步改變行業“兩高一資”的傳統認識。尤其是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險廢棄物技術的日漸成熟,不僅能徹底根除城市垃圾處理頑癥,又可以減少煤炭等燃料消耗。與垃圾焚燒發電廠相比,采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生產線和部分輔助設施,節約建設投資;燃燒廢渣又是水泥生產的原料,窯爐余熱用來發電,降低了運營成本。目前,發達國家和國內部分水泥企業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污泥、有毒有害廢棄物、工業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等方面的技術基本成熟,已經可以推廣應用。
2、規模發展。加大兼并重組力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提高產業集中度。隨著改革的深入進行,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得到發揮,以企業為主體的兼并重組,將推動資產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大企業集團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方面,將成為水泥產業轉型升級的主體力量。尤其是2013年國家41號文件出臺,新建水泥(熟料)項目審批已經基本暫停,而且提高了準入的門檻,促使水泥企業要擴大產能必須從新建生產線向兼并重組和并購生產線的方向發展。
3、延伸發展。水泥產業不能單純依靠擴增產量發展,必須通過合理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等手段,提高經濟總量和效益。水泥企業要進入上下游產業,通過發展水泥制品來支持水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完成由建材供應商向建筑服務商的轉變。
四、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控制產能總量,優化產業結構,加大節能減排、綜合利用、技術進步和兩化融合力度,走安全、環保、節能、高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水泥產業向新型綠色產業轉變,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二)產量目標。2017年,全省熟料產量控制在9000萬噸左右;2020年,產量基本保持穩定。
(三)結構目標。2017年,全省42.5級及以上水泥產品消費比例力爭實現50%;2020年,42.5級及以上產品消費比例達到65%以上。
(四)資源綜合利用目標。2017年,全省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生產線數量不低于10%;2020年,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生產線數量不低于15%。
(五)節能減排目標。2017年,日產4000噸以上規模的水泥生產線能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2020年,要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2015年7月1日起,全省水泥行業按照GB4915-2013的要求,污染物全面達標排放。
五、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
(一)延伸產業鏈條。引導水泥企業向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水泥混凝土建筑構件和工程預制件、預應力混凝土管等方向延伸,向高端高質高附加值方向發展。重點開發標準化、模數化和通用化的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系統,實現預制構件生產過程的能源節約化、大型混凝土構件的節段化和裝飾混凝土構件的高品質化。積極拓展預制混凝土構件新的應用領域,適應建筑產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
(二)推廣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和特種水泥。制訂政策和標準加快推廣高性能混凝土使用,鼓勵高標號水泥生產和使用,推動建筑節能,提高建筑物、構筑物使用壽命。發揮省內特種水泥生產企業優勢,重點發展核電水泥、高鎂低收縮水泥、油井水泥、鋁酸鹽水泥、硫鋁酸鹽水泥、低堿水泥、海洋工程用硅酸鹽水泥和管樁水泥等特種水泥,滿足特殊工程建設的特殊需求。
(三)推進兼并重組。通過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推進企業兼并重組。重點支持山水集團、中聯水泥等骨干龍頭水泥企業,以熟料為核心,以技術、管理、資源、資本、品牌為紐帶,通過公開拍賣、股權轉讓、租賃經營及托管經營等多種方式加快產業鏈和價值鏈融合,聯合或并購粉磨、預拌混凝土等上下游企業和關聯企業,實現產能合理布局。
(四)實現綠色發展。進一步加快發展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生產水泥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扶持棗莊中聯等協同處置廢棄物邁出實質進展的企業,支持山水集團盡快進行協同處置項目建設,推廣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有危險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等各類廢棄物的先進技術和裝備,建立一批水泥窯協同處置的示范企業,促進我省水泥工業在協同處置方面取得全面進展,實現水泥企業的功能升級。
(五)推動技術創新。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以山水集團、中聯水泥、沂州水泥等企業集團技術中心為基礎,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圍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鼓勵企業對現有回轉窯系統、粉磨系統進行節能改造,對生產線的顆粒物排放進行綜合治理,通過在線監測技術對窯尾廢氣實時監控,確保達標排放。
(六)推進工業與信息化融合。運用數字化技術,構建水泥生產執行系統,提高設備自動化水平。運用模型化技術,優化各項工藝參數和管理參數,實現精益生產和管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生產和經營管理效能。運用集成化技術,將企業協同管理系統、生產安全管理系統、能效管理系統、企業風險防范與管控系統等現代信息化管理系統,有機融合到水泥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之中,變革水泥企業運行方式,創新企業商業模式,推動水泥行業兩化深度融合。
六、保障措施
(一)嚴禁新增產能。認真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發〔2013〕41號文件化解過剩產能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14〕4號),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不得違規核準、備案水泥熟料和粉磨新增產能項目,不得辦理土地供應、能評、環評審批、新增授信等手續,對違規項目不予辦理生產許可。對確需建設的項目,必須實施等量或減量置換,并按程序報有關投資主管部門核準或備案。
(二)營造公平環境。強化節能、環保、質量、安全、稅收等監管執法力度,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促進企業間公平競爭。嚴格執行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和大氣污染排放限值,對能耗達不到行業標準及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的企業,依法實施懲罰性電價或實施限產、停產等措施。加大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力度,堅決取締無產品生產許可證企業。
(三)加強政策協同。省相關部門研究出臺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扶持政策,建立配套制度和形成長效機制。根據各地推廣進度,選擇有代表的地區和企業作為推進水泥窯處置廢棄物的示范基地,及時推廣成功經驗。
(四)加強預拌混凝土管理。省有關部門要做好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攪拌站的全省規劃布局工作,各地嚴格按照規劃建設生產線,加強企業兼并重組,提高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產業集中度。做好高標號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推廣工作,相關設計及使用單位加快提升高性能混凝土比重,推動水泥產品結構升級。
(五)改善企業融資環境。金融機構避免“一刀切”,將有市場、有潛力的水泥企業列入金融支持范疇。各級各部門要積極協調金融機構,規范銀行浮動利率,降低企業融資門檻,真正把中央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政策落實到位。
(六)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企業做好服務,為政府當好參謀。有關部門在制定行業規劃、政策和法規條例時,要征求行業協會意見和建議,切實可行地推進全省水泥產業轉型升級。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