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萬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從“灰泥”到“綠景” 解鎖水泥行業的“綠色密碼”
本報訊 全媒體首席記者 鄒鵬飛 報道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這是過去水泥生產企業的真實寫照。如今在德安縣的大山深處,江西省建材集團所屬江西德安萬年青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安萬年青)的生產廠區,路面干凈如洗,生產車間里沒有揚塵,廠區內還建有噴泉景觀廣場,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處處郁郁蔥蔥,如同一座森林公園。
綠色已經成為德安萬年青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這座國家級綠色工廠正以其獨特的“綠色密碼”書寫著節能降碳、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水泥行業是重要基礎性產業,同時也是減污降碳的重點行業。德安萬年青深知,技術創新才是破局之道。近年來,該公司持續加大技術攻關力度,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實現了水泥生產線全過程智能化綠色生產。
在公司的調度指揮中心綜合管控平臺,中控大屏實時顯示著礦石開采、生料制造、熟料煅燒、水泥制作等生產環節情況,粉塵含量、二氧化硫含量等環保數據在屏幕上實時跳動,企業工作人員可以實時掌握生產環節和能耗情況,一旦發現某個流程出現用電高或煤耗高,可以及時進行針對性優化和調控。“通過使用窯尾高溫在線煙氣分析系統,公司實現了每噸熟料標煤降低0.77千克,年節約標煤1362.9噸,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3625.3噸,生產線運轉率提升至92%,高出行業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德安萬年青技術管理部副主任占曉峰說。
德安萬年青的生產廠區內水泥原材料石灰石在運送過程中產生的碎石、粉末不見了蹤影,它們為何會消失不見?記者在生產廠區的觀景平臺上,看到了答案。一條鋼鐵巨龍凌空盤旋,在云霧繚繞的群峰間蜿蜒穿行,這條全封閉的綠色運輸廊道如同山脈的靜脈,將石灰石礦山與生產廠區緊密串聯,形成跨越天塹的工業紐帶。“你看石灰石就是通過這條廊道運送到廠區,既降低了運輸成本,又減少了空氣中的粉塵。”德安萬年青礦產資源部部長付程介紹,廊道全長3.15公里,投資約7000萬元,從卸料點到廠區存料點中間有245米的落差,利用先進的變頻裝置和智能發電技術,把重力勢能轉化為電能,每小時可發電700千瓦時,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193噸。
此外,礦山還配備了10臺新能源采礦運輸車,每一輛礦車裝載量達60噸,通過利用下坡慣性充電,續航里程達150公里,實現運輸零尾氣排放,全年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387噸。
“企業要長遠發展,就必須把生態優先理念融入礦山建設中。”德安萬年青黨政負責人胡斯明說,他們堅持“邊開采、邊復綠”的原則,對采空區做到應綠盡綠的恢復治理,采礦活動形成的邊坡,通過掛網噴播復綠技術,在巖石邊坡上噴射10厘米厚的植被混凝土,里面混合了種子、養料、黏土、水泥等,讓植被可以安全地在巖石邊坡上生長。累計投入2600余萬元用于綠色礦山創建,累計生態修復面積達7.4萬平方米,在山嶺之中深刻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在“三廢”處理上,德安萬年青積極開展循環利用工作。全省首個飛灰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已投入使用,讓飛灰變廢為寶,成為水泥生產的替代燃料與原料。利用現有的一條6600噸/天水泥熟料生產線,每年可協同九江市處置有色金屬冶煉廢物、油漆渣、污泥等多種工業廢物2.45萬噸、城市垃圾等飛灰1.2萬噸。對生產工業廢水進行回收處理,日處理能力達2000噸,中水回用率100%。
德安萬年青通過節能減排和低碳轉型收獲了諸多榮譽:國家級綠色工廠、國家級兩化融合類應用示范企業和標桿企業、江西綠色制造典型案例、省先進級智能工廠、省智能制造標桿企業等。企業碳排放持續降低,還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2024年,實現銷售收入6.68億元,工業增加值1.62億元,利稅7496萬元。目前,德安萬年青正在積極建設5G智慧礦山。未來,無人駕駛的礦車將投入使用,屆時每天的開采量將提升到2萬噸,企業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再提升5個百分點,達到95%。
萬年青辦公大樓旁的數株職工們親手栽種的李子樹上,紅彤彤的果子掛滿枝頭,散發著誘人的果香。這些掛滿枝頭的紅潤果實,口味甘甜,它們既是職工親手培育的生態成果,更是德安萬年青踐行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當綠色發展理念深植企業基因,必將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沃土上收獲更多經濟與生態雙贏的甜美成果。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