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歡喜有人憂 異地置換這把雙刃劍該如何使用?
2018年1月工信部公開發布了《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意在更好地化解水泥熟料產能嚴重過剩矛盾,且保持《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工信部產業〔2015〕127號)政策的連續性。
產能置換新規與此前的《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最大的不同在于:
一是加大減量置換力度,同時注重因地制宜、分業施策。實施辦法規定:水泥熟料項目,除西藏地區繼續執行等量置換外,其他地區全面實施減量置換,其中:位于國家規定的環境敏感區內的建設項目,每建設1噸產能須關停退出1.5噸產能;位于非環境敏感區內的建設項目,每建設1噸產能須關停退出1.25噸產能。
二是新增了異地產能置換規則。對跨省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強調應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產能指標應由轉出地和轉入地省級主管部門分別核實確認,并在各自門戶網上公告。
產能置換新規發布一年,行業內對于異地產能置換規則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聲音,也引發了行業人士的深思。
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孔祥忠表示根據2017年中國水泥協會產能利用率調研分析結果,至少有1億噸以上熟料產能是處于長期停產或極低利用率的“無效產能”。
長期停產的、無資產效益回報的“無效產能”本該列為去產能對象。如果不是為了建新線的需要,“無效產能”的企業沒人愿意去收購,新建項目的持續不停,也沒人敢去“加快聯合重組”。
除了目前的西藏地區,其他各省市自治區水泥行業均存在產能嚴重過剩。有些新建項目在本省內產能置換指標不夠,就到外省區去購買,實際上是加大了本省的原有產能過剩程度,對優化本省水泥市場布局無任何意義。彼此都是產能過剩省份,進行項目產能指標置換,目的不是為了去產能和優化市場布局,只是為了新建項目需要。不論在本省內產能置換還是跨地區產能置換來新建項目,沒有解決產能嚴重過剩問題,沒有創造新的市場消費空間,也很難符合優化市場布局的“全局原則”和“市場拓展原則”。
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江林表示應該立即停止異地置換。大企業要嚴格要求自己,推動中央政府出臺合適的政策,游說地方政府這樣做的利弊,反復和企業強調,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絕對執行減量置換。1.5的比例還有些低,最好按照2:1和3:1的比例在置換。
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總裁、北方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家祥坦言,政策方面,對供需兩方面都有影響,可能會起決定性因素,這是2019年最核心的變量。異地置換和違規置換要是能夠解決好,行業格局就會非常穩定。
臺泥董事長張安平也曾表示,異地產能置換有弊無利
他認為首先,跨地區產能置換無助于化解產能過剩。
產能轉移按照邏輯應該是過剩地區向不過剩地區轉移,是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全國除了廣東省尚有少量立窯產能指標可供本省置換外,包括廣東省在內,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水泥產能都嚴重過剩,如果不是政府支持水泥行業錯峰生產,大企業帶頭停窯限產,水泥行業早已一片哀鴻?!秾嵤┺k法》還提出“支持跨地區產能置換” 、“產能置換指標交易”政策,各省區都是水泥產能嚴重過剩,彼此置換產能,總量還是過剩。可見,在全國水泥產能嚴重過剩情況下,為過剩水泥產能找異地置換是不現實的,它不能化解產能過剩,也不存在“優勢企業向較優勢地區集中”,形不成“分工合理”優化布局,對行業的去產能是無助的。
其次,產能置換要有市場化的交易成本。
對于即將建成或在建水泥項目,只能在項目所在的區域市場范圍內進行產能置換,對退出產能進行資金補償,才能算完備轉正手續。這叫“有償產能置換”。
產能就是資產,置換就是交易,交易就應該有價格。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拿來置換就應該有資產的估價,新建水泥項目要在同一個區域市場內購買新增產能的資產,(同一實際控制人在同一區域市場內的產能置換不在內)。這既是市場正常交易行為,也是對退出產能的補償,體現了政府調控政策是要保護弱勢企業權益,有利于社會維穩。
針對上述業內人士的看法,某行業專家則表示:目前水泥行業確實存在產能嚴重過剩以及產能利用率明顯偏低的情況。并且隨著這些年國內經濟高速發展,水泥需求快速增長,國內水泥生產線建設大潮中,雖然多數是以做實業為目的,但是也有不少生產線是以倒賣為目的,甚至存在賣批文的情況。這部分生產線帶有投機性質,以至于建設標準相對較低,在實際運營中,能耗、環保、安全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加上有關部門監管松弛或者地方利益牽扯,生產線不達標問題長期存在,或者事實上處在不穩定生產狀態中。
所以,以此為大背景出臺的異地產能置換政策對水泥行業來說解決了不少問題。
首先,異地產能置換的落實有利于提升產能集中度,使得強者越強,大者越大。實施跨區域產能置換有利于將產能過剩相對嚴重地區的產能向其他地區進行轉移,除西藏地區外,異地產能置換事實上實施了減量置換,從總體上對產能有所壓減。既可控制新增產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去了產能。實施跨區域的產能置換也有利于產能集中度的提高。
其次,異地產能置換有利于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著名水泥技術專家高長明曾表示:我國還有接近四分之一的水泥產能是早期的新型干法窯,1500t/d或者2000t/d以下,這些生產線不少是早期從一千噸甚至幾百噸生產線升級而來,但生產工藝相對比較落后,能耗和排放也相對較高,已經很難跟上行業發展的節奏。通過產能置換、異地產能置換等方式將落后生產線淘汰,擬建新線,使用新的生產技術,這在一定意義上加速了落后產能的淘汰,提升企業生產技術水泥和生產線的迭代更新。
當然,也有部分業內人士提到,異地產能置換的落實對行業格局的形成是弊大于利的,這將打破大企業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打破現有利益格局。這些都是大企業在進行產能置換時都需要衡量。
編輯:俞垚伊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