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2010年:多方探索 破解水泥產能過剩迷局
2010年,我國水泥產量總計18.68億噸,增速15.53%,全國共有203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點火投產,年新增設計水泥熟料產能2.43億噸,淘汰水泥落后產能1.07億噸。很明顯,新增水泥產能遠高于落后產能淘汰。而7號文和《水泥行業準入條件》的發布,在加速落后產能淘汰和嚴控新增產能門檻上下足功夫,隨著水泥行業的發展進步,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自動化程度低、產品質量不穩定、資源利用率低的窯型將逐步淘汰。同年,“建材下鄉”的啟動和新疆投資熱潮同樣受到業內人士關注。
國務院7號文劃定生死線 落后產能淘汰加速
2010年1月20日,國務院第9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4月初,國務院以國發[2010]7號文件(下稱7號文)發布于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其中對落后產能進行了詳細說明:將淘汰窯徑3.0米以下的立窯,窯徑2.5米以下的干法中空窯、水泥濕法窯,直徑3.0米以下的水泥磨站以及水泥土窯、普通立窯等落后水泥產能。
回顧2009年9月,國務院批轉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國發38號文),明確要求“各省(市、區)必須盡快制定三年內徹底淘汰落后產能時間表”,但并沒有對落后產能做出明確界定,7號文卻給出了詳細說明,可以說是對38號文的補充,態度也更為強硬。
那么,淘汰落后產能最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提出的?7號文又是基于何種背景制定的?事實上,“淘汰落后產能”不是近幾年才提出的新名詞,早在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就曾發布淘汰落后產能的相關文件,提出要堅決淘汰資源消耗高、生產效率低、環境污染重的落后工藝、裝備和產品。2005年,國務院發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同時配套出臺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進一步提出了淘汰落后的工藝、裝備、產品等共399項明細目錄。2007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發改委聯合其他有關部門制定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間要淘汰的13個行業落后產能的數量和界定標準。在7號文發布之前,國務院和有關部門已經多次提出了淘汰落后的目標和任務,說明推進淘汰落后產能早已是經濟領域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在7號文公布不久,國務院緊接著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要求分解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任務,明確由工信部牽頭,18個相關部委、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企業各負其責,確保淘汰落后產能工作落到實處。
近年來,中國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由于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工業領域內像水泥這樣高消耗、高排放行業,落后產能比重較大,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艱巨。此外,淘汰落后產能必然要關停一些生產線,進而影響地方的財政收入,有些地區需要淘汰的落后產能甚至是其支柱產業,導致地方積極性不高。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國務院進一步加強對水泥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將有利于減少行業低價惡性競爭,有助于節能減排和減少資源浪費,對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將產生積極作用。此外,國務院“7號文”劃定生死線,還將升級水泥企業兼并重組的內容。大企業從原先有點“饑不擇食”地兼并水泥企業,演變成有選擇性地收購區域龍頭,對優化行業結構有利。
[Page]
《水泥行業準入條件》劃定水泥項目審批紅線
2010年11月30日,工信部正式發布以“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加快結構調整”為主旨的《水泥行業準入條件》,進一步收緊水泥投資規模。文件表示,對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年產能超過人均900公斤的省份,原則上停止核準新建擴大水泥(熟料)產能生產線項目,新建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必須嚴格按照“等量或減量淘汰”的原則執行。由此,水泥項目審批紅線正式劃定。
2010年數據顯示,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的人均水泥熟料產能均已超過1000公斤,這就意味著水泥企業如果需要擴張產能,最可能的途徑就是并購重組,且該準入條件強調鼓勵現有水泥(熟料)企業兼并重組,支持不以新增產能為目的技術改造項目。
調低產能限批紅線秉承了38號文嚴控產能增量的宗旨。據估算,2010年全國人均新型干法水泥產能約為897公斤,接近900公斤紅線,將人均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審批紅線從1000公斤下調至900公斤,全國水泥產能可增長幅度共降低約1.4億噸,單純計算,的確利于抑制產能過剩。
然而,就目前來看,盡管工信部提高水泥行業項目準入門檻,抑制了一部分新建產能投放,但難以改變水泥行業供過于求的現狀。基于目前除了中南、西南、東北部分經濟落后省區的水泥產能新型干法生產線比例低于70%,全國大部分地區均高于90%,沿海經濟發達的京津滬、浙江、江蘇、山東和安徽等省市都達到100%,準入條件能產生作用的范圍非常有限。
準入條件發布后的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政府節能減排限電與行業企業限產保價相加刺激,致使水泥價格一路飆升,全國P.O42.5水泥均價創歷史新高,突破400元/噸。盡管因為雙重限產造成產能不能有效發揮,但盈利能力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產量下降,利潤反增,不得不值得水泥人深思。
然而進入2012年,淡季蕭條,旺季不旺,水泥行情下滑嚴重。雖然需求偏弱為主因,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產能過剩問題依舊困擾著水泥行業。
在2012年10月結束的水泥協會第七次會員會議上,主管部門表示,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仍然任重道遠,產能總量過剩嚴重。截至2011年底,全國水泥(含粉磨站)產能已達到29億噸。針對我國水泥行業已經出現全面產能過剩現狀,堅決遏制新增產能,是一場鞏固改革開放以來水泥工業發展成果的保衛戰。
如此看來,水泥企業當反思水泥產能過剩大環境下的發展模式新思路。
[Page]
“建材下鄉”試點啟動 水泥企業躍躍欲試
家電下鄉、汽車下鄉、文化下鄉……近幾年各行各業陸續推出頗具特色的“下鄉活動”,企業在增加產品銷售渠道的同時也拓寬了品牌認知度,搶占農村市場蛋糕。
建材行業也不甘落后。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抓住當前農村建房快速增長和建筑材料供給充裕的時機,把支持農民建房作為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建材下鄉”,鼓勵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
同年9月29日,住建部、商務部等六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開展推動建材下鄉試點的通知》,在山東和寧夏啟動建材下鄉試點工作,試點省區可結合本省實際情況制定政策,支持農戶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有效推動建材下鄉,并由地方財政承擔相關支出,令“建材下鄉”獲得政策支持,而水泥成為下鄉的主要品種。
根據當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自2000年至2006年間,我國農村年均新建住宅面積為7.09億平方米,據此,按照農村建房成本1000元/平方米來測算,每年農村“房地產”市場就能直接拉動7000億元的建筑建材需求。而這些需求主要是源自于農民自覺自發建房,如果有相應補貼政策,建房、修房需求還將進一步放大。2010年,“建材下鄉”儼然成為刺激消費的第一政策,這一利好消息也令諸多水泥企業興致勃勃。
就山東試點來說,“建材(水泥)下鄉”實施方案為城市規劃區以外,2011年新開工的農村集中改造的村莊農戶,每個市選一個縣(市區)作為試點范圍、對象,2011年全省支持8萬戶建材(水泥)下鄉試點,每戶支持7噸水泥,品種和強度等級為P.C32.5,計劃用于建材下鄉工作支持資金1.4億元,全部由省財政支付。
2011年,“建材下鄉”試點范圍擴大,除山東、寧夏外,增加北京、天津、重慶三個地區。2012年,“建材下鄉”并沒有進一步擴大試點或者新的相關政策出臺。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由于建材下鄉補貼水泥數量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對緩解目前水泥市場的飽和狀態可謂“杯水車薪”。
從近兩年水泥下鄉試點來看,建材下鄉對改變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并無明顯效果,但或拉動整個農村住房和消費水平。此外,未來節能建材將成為建材下鄉推行的重點,將進一步加快和擴大新型優質建材和新型整體房屋的推廣應用,加快建材業生產和消費結構的更新、調整與升級,推動建材行業的發展。
[Page]
新疆開啟基建投資高潮 水泥產能或現過度擴張
2010年,隨著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落幕,中央有關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舉措出爐,帶動了數千億元投資。鐵路、公路、機場等大型項目拉動新疆水泥的需求和發展,一時間,投資新疆的熱度不斷升溫,新疆水泥行業迎來戰略性發展機遇。
鐵路方面,國家規劃建成蘭新第二雙線等9個在建鐵路項目,建設庫爾勒至格爾木等鐵路項目。同時,還將積極推進庫車至拜城等一批鐵路項目的前期工作。此外,國家還擬規劃積極推進中吉烏鐵路前期工作,同時準備適時開展中巴鐵路規劃研究,目標是到2020年,新疆將構建出“四縱四橫”的鐵路主骨架,形成新疆對外運輸的四大通道和6個口岸站。
公路方面,一大批項目開建。加快奎屯至克拉瑪依、星星峽至吐魯番等規劃內的高速鐵路建設,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新疆國家高速公路和連接重要經濟節點的高速公路,國家一類口岸的公路要達到二級及其以上標準。
機場方面,加快改擴建烏魯木齊、和田、庫爾勒機場等項目,同時還將遷建和新建幾個機場。
“新疆大發展,建材要先行”。中央這次出臺政策之多、投入資金之多、建設項目之多在新疆歷史上前所未有。而水泥作為建設基礎材料,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僅2010年,新疆就有13條水泥生產線投產,全年新增產能過千萬噸。2011年,水泥產能新增量為1570萬噸,全疆產能達到5100萬噸。這股新線建設熱潮持續至2012年,全年共在建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26條,完成投資122億元,新增生產能力2530萬噸,分別比上一年增長23%和61%。上海建材、山水水泥、紅獅集團、堯柏水泥等其他水泥巨頭也紛紛布局新疆市場,甚至海螺水泥也于2012年上半年定增入股青松建化。
三年來,新疆建材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0億元。其中,水泥工業完成投資270億元,是之前60年投資總額的一倍。然而,“熾熱”的水泥投資是否也會燙傷新疆水泥行業?到2012年底,水泥產能已經達到7630萬噸,其中烏魯木齊周邊和東疆是2012-2013年的產能投放密集區域。而2012年的水泥產量為4026萬噸,需求增量小于2011年,也遠遠低于供給增量,供需關系開始轉化,引發價格大戰。受到新增產能的沖擊,2012年新疆地區水泥價格下滑嚴重,供需關系不平衡突顯。因此,援疆項目應有整體規劃,避免扎堆和重復上項目的現象發生,如果供給不受限制,再好的市場也會被摧毀。
編輯:張敏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