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宋志平:我的改革心路(五)之市場競合

中國建材集團 · 2018-08-11 18:08 留言

  在海螺論壇上我提出行業利益問題 

  水泥這個產業很特殊,改革開放以來,水泥的價格就基本沒漲過,而煤炭、鋼鐵的價格翻了好幾番。過去水泥是煤炭價格的3倍,現在煤炭是水泥價格的3倍,也就是說水泥長期處在一個低價狀態。雖然水泥用量在不停地增加,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不到1億噸到現在的24億噸,但因為供應量總比用量增加得還快,這就使得水泥的價格非常低,企業還一直打價格戰。  

  中國建材開展市場整合后,一下成了水泥行業的老大。做老大要特別關心市場,小企業關心市場很難做到,但是作為大企業來說,因為規模產量很大,在一個惡性競爭、超低價的市場里,損害最大的是自己。于是中國建材就在思考,到底競爭該怎么進行,怎么能夠良性化,怎么能夠推動市場有序、行業自律,而不是一天到頭打價格戰,今天你懲罰我,明天我懲罰你,落入這種惡性競爭的俗套。

  2009年7月,水泥行業在海螺舉行了一場“海螺論壇”。在那個論壇上,大家圍繞水泥行業到底該怎么做,進行了公開大討論,我在會上主要談了兩個觀點。第一,所有企業都應該維護整個行業的利益,行業好大家才能好,行業不好誰都好不了。我提出“行業的利益高于企業的利益,企業的利益孕于行業利益之中”,同時也講了“覆巢之下沒有完卵”,一個行業不應該打惡仗。第二,水泥行業一天到晚打惡仗,說明我們這個行業不成熟,我們這個行業的企業家不成熟。其實,我演講時并沒有用“不成熟”這個詞,因為發言稿已經印發了,大家提前看到了講話內容,所以我一到會場,就有人問我這件事。大家覺得都五六十歲的人了,宋志平怎么還說我們不成熟?我說,不好意思得罪大家了,我演講時就不說這句話了。當時也有不同意見,有企業就在會上講,水泥還要打一場惡仗,把能打死的都打死了,行業的好日子才能到來。但后來大家認識到,宋總說得對,惡性競爭確實是行業不成熟的表現。

  水泥企業之間打亂仗、惡性低價競爭其實是由來已久的事情。我在北新工作時就對水泥行業的惡性競爭有所耳聞,對這種比勇斗狠的理念不能理解。中國建材在行業里始終是一個行業市場健康的建設者。有些企業認為,憑什么隔壁的工廠能賺錢。我說,你賺你的錢,他賺他的錢,老相互算計干嘛?鋼鐵廠老板、煤炭廠老板、房地產老板不照樣賺錢嗎,大家各賺各的,為什么對別人賺錢就接受不了?這種競爭的心態就不對。

  市場該怎么運營?過去我們老講,市場是“看不見的手”,政府是“看得見的手”,但我認為過剩行業里,不能只靠“看不見的手”,還是靠“看得見的手”。“看得見的手”是誰?不是政府,而是大企業。從全世界來看,通過聯合重組形成大企業,讓這只“看得見的手”調節市場、維護市場,這是大的邏輯,也是普遍做法。上世紀初,美國鋼鐵廠有2000多家,互相打亂仗,賺不到錢。老摩根先生的美國鋼鐵公司,重組了美國65%的鋼鐵企業,使得市場健康化了,摩根也賺了大錢。

  我國很多企業受小農經濟思想影響,同時又教條地學習西方早期競爭理念,腦子里凈是“叢林法則”的那套思路,覺得市場競爭就要靠優勝劣汰。其實,西方后期的競爭理論也有不少改進,并不贊成惡性競爭。西方有反壟斷法,也有反不正當競爭法,過分壓價、傾銷等都是違法的,像國際上搞的“雙反”,就是針對傾銷和政府補貼。現在我們往往過分強調反壟斷,好像價格越低越好,其實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大家更應該擔心的不是壟斷和價格過高的問題,反而是惡性競爭和價格過低的問題。

  那次海螺論壇上,我第一次提出“行業利益”的問題。從行業內部來看,企業之間有競爭,競爭有序了大家都受益;從行業外部來看,一個行業和另一個行業又在進行博弈,因此行業也有整體利益。比如在建筑成本中,水泥的成本只有每平方米60塊錢,與上萬元的房地產價格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些年樓房價格節節攀升,但水泥基本沒有賺到多少錢。究其原因,在供應商、用戶等上下游產業面前,水泥行業沒有博弈能力,導致利潤被高度擠壓,行業價值超低。

  為什么水泥過了那么多年苦日子?因為煤炭漲了價,水泥行業卻無法把成本傳遞出去,房地產漲了價,水泥行業也無法分享它的利潤,因此水泥企業變成了一群非常窮困的制造者。關鍵是,行業里的企業還沒認識到這一點,還在自己打自己,還在繼續壓價競爭,長此以往只能讓整個行業虧損,企業大面積倒閉,肯定是這種惡果。海螺論壇上,這些問題被亮了出來,引起了大家的反思。

  2007年,中國建材集團帶頭在棗莊集中爆破9條機立窯水泥生產線,被稱為“中國水泥第一爆”

  2江浙一帶限電帶來的思考

  供需關系到底該怎么做?過去我們采取的經營方式基本上是放量式的壓價銷售,也就是傳統的“量本利”模式,多生產然后薄利多銷,多銷就能攤低單位固定成本。對于成長行業和短缺行業來說,這個理論是成立的。但是對于過剩行業來講,企業多生產了卻賣不出去,只能堆在庫里或者放在銷售商那邊,薄利反而會虧損,“量本利”就失效了。中國建材提出“價本利”理念,主張在行業里首先維護價格,有一定的價格,降低成本才能夠取得效益。如果放量降價,競爭者一定會報復,使得產品價格一降再降,最后誰也不掙錢。

  雖然我們講了這些道理,但怎么驗證?從量本利到價本利,怎么能夠形成共識?2011年下半年,正好有了一個機會,這個機會是浙江和江蘇的限電。由于電力供應緊張,再加上節能環保的需要,當地政府對工業企業分期分批控制用電,其中也包括水泥企業。一開始,不少水泥企業跑到電力局求情,說千萬別拉我們的閘,后來發現拉閘限電后,水泥價錢竟因“禍”得福,一噸漲了100多塊,雖然少生產了點,但是多賺了錢。2011年,整個水泥行業利潤超過了1000億元,達到歷史最高,原因就是限電帶來了減產漲價。

  這件事提醒我們:以前大家把競爭放在“量”上,價格不停往下降,企業賺不到錢;現在減量了,大家反倒賺了很多錢。可見,行業的主要矛盾是價格,不是量,而且在過剩的情況下,想放量也放不了。通過這一年,大家認識到,影響企業效益的是價格,影響價格的是供需關系,這就把邏輯理順了。量多不賺錢,量少才賺錢,要想取得好的利潤,就不能盲目靠放量降價,而是要進行產銷平衡,要以銷定產,要減產保價。可以說,限電事件是對水泥行業進行的一場市場教育、一場價格教育。

  很多水泥企業領導人都是從技術員、車間主任、廠長做起來的,大家的信條是用管理降低成本,眼睛向內,只要成本降低了,就能多賣產品,壓低成本,打垮競爭對手,增加市場占有率。于是,大家一輪一輪地降價,一輪一輪地降成本,但是成本是剛性的,大家設備同質化、技術同質化,最后成本都降無可降,只能全行業虧損。這是傳統的生產廠長出任企業負責人之后常會出現的問題。

  我總講,應把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分開。企業的領導人首先是一個經營者,然后才是管理者。經營關心市場、價格、創新、商業模式,管理關心質量、成本、效率、服務。經營和管理不一樣,企業領導人應該把思想轉移到關心經營上來,確保企業賺錢。現實中,不少廠長不懂市場,在企業里被銷售員所左右。銷售員往往有兩個偏好:一是降價,二是賒賬。他們會說,市場上別人又降價了,我們也要趕緊降價;人家都在賒賬,我們也必須賒賬。如果這兩件事都按銷售員的主意做會發生什么?第一,價格會輪番往下降;第二,形成大量的應收賬款,最后資金轉不動了,工廠就會倒閉。

  我做過銷售員,也做過銷售廠長,對市場是了解的。做水泥的過程中我就發現,不少水泥廠廠長,實際上不懂市場,不懂經營,不懂如何競爭,一味地按照過去的理解,進行所謂你死我活的競爭,拼命地降價銷售。事實上,單靠這些,企業是做不下去的,不少看似管理精良的企業不賺錢,最后以倒閉告終,這就很說明問題。

  2011年那場拉閘限電的經歷,驗證了我在海螺論壇上講的觀點。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競爭是客觀的,但競爭一定要適度,過度的競爭會讓各個廠家的利潤等于零,一個過度競爭的行業里不會有勝利者。

  3東北地區的鎖窯風波

  東北地區原來有水泥“冬儲”一說,指的是雖然冬季是施工淡季,但水泥企業仍然生產,把水泥提前儲存起來,以備來年需求旺季時使用。但問題是,市場本來就過剩,冬天再囤積一把,過剩就更嚴重,最后只能靠低價賒銷,擾亂了行業秩序,而且水泥熟料只有3個月保質期,儲存久了質量就會嚴重下降。怎么平衡這個問題呢?日本人以前采取過共同鎖窯停產的辦法,水泥工會勒令水泥企業冬天都不得生產,誰也不準動歪腦筋。

  2012年前后,東北地區成為水泥過剩最嚴重的地區,產能利用率不足一半。于是東北一些企業參照當年日本水泥企業鎖窯的方法,進行冬季限產,但是又擔心別人偷著開工,所以就相互監督,用鐵鎖鏈把大門鎖上,你拿我的鑰匙,我拿你的鑰匙。這種限產辦法有點土,但也是應對過剩的不得已的做法。有媒體刊登了這個做法,還配了一個特寫照片,原本是想介紹經驗,不料引起軒然大波,招致了有關部門的反壟斷調查。這次調查引發了大家的思考。這些工廠鎖窯的做法不一定對,但總算是個解決方法,不然這么多的過剩該怎么辦呢?

  召開研討會分析水泥行業形勢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去了趟日本,想了解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后化解產能過剩的做法。我們拜訪了日本經濟產業省,也就是過去的通產省,也請了一些當年的通產省官員給我們介紹他們化解過剩的一些經驗。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水泥高峰期時大概一年賣1.2億噸,后來泡沫經濟衰退,低潮時只賣4000萬噸,僅是最高峰時的三分之一。為此,行業實行了大規模的產能削減。日本原來有23家水泥公司,第一輪先成立了5家聯合銷售公司,進行共同銷售,避免打亂仗,其實就是以前西方人常說的辛迪加;第二步,大家自由結合,把23家公司合并成3家公司,也就是西方人講的康拜因,形成了目前日本太平洋、三菱材料和助友大坂3家大型水泥公司。當年西方國家出現過剩之后,第一個打法是搞價格卡特爾,就是價格協同,后來轉為做聯合銷售搞辛迪加,辛迪加也不讓做之后,大家就合并做康拜因,就是聯合重組,聯合重組后的大企業按比例關閉和拆除過剩的工廠。聯合重組是一場大企業行為,會使市場有序減量,避免了因企業倒閉而引發的多米諾骨牌式倒閉潮。

  日本水泥企業整合后,進行了同比例的鋸窯,你砍掉多少條,我砍掉多少條,做了通盤的考慮,徹底解決了供需矛盾。在治理過剩的過程中,日本政府明確規定,在去產能過程中反壟斷法不適用,無論做辛迪加還是康拜因,都不適用反壟斷法,其實法律也是為經濟服務的,在極端過剩行業進行調整時應有靈活性。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減量措施,過去20多年里,日本水泥價格始終穩定在每噸100美元以上,企業經營得很好。

  美國在應對過剩方面也采取了類似措施。金融危機發生后,水泥銷量從1.2億噸下滑至7500萬噸左右,各家水泥企業采取了減產保價的策略,每噸水泥的價格一直堅挺在100美元左右。

  這些經驗對我國水泥行業來講非常重要。我國水泥行業現在過剩太嚴重,有35億噸產能,而市場需求只有24億噸,過剩30%,要想解決過剩問題,就必須從根上把多余的量去掉。怎么去?方法就是,組成大型的水泥公司,各公司按一定的比例剔除掉多余的工廠,使得產銷能夠平衡,這樣才能迎來一個永久的穩定市場。

  在過剩情況下,水泥用量是客觀的,生產再多都沒有用,因為水泥沒有價格彈性。好的價格怎么取得呢?只能通過去產能,實現供需平衡,就是我們常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銷平衡了,才能有好的價格,好的效益,這是規律,是產業理論,只能這么做。經過鎖窯風波,我們對如何走出過剩困局有了新的認識。

 4市場競合是行業的必由之路

  市場競爭有好壞之分。好競爭是良性競爭,能促進企業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創新能力的提高。壞競爭是惡性競爭,會帶來價格下滑、假冒偽劣、市場秩序混亂等一系列問題。

  在水泥行業,很多小粉磨站為追求利益不擇手段,1噸熟料能做成3噸水泥,大量添加所謂混合材,導致水泥價格越來越低,質量越來越差,這種犧牲質量賣低價的做法給建筑業帶來巨大隱患。過去我們的三鹿奶粉出問題也是這個原因,由于超低價競爭,使得部分奶農鋌而走險,往奶里加三聚氰氨。其中固然有企業家良心的問題,但是惡性競爭則是主要誘因。

  我一直主張,做企業應該賺錢,但是錢要賺得其所,要定位于“優技、優質、優服、優價、優利”的五優策略,靠高技術、高質量、高服務獲得高利潤,讓企業正著轉,良性循環,而不是謀求低價,以低價甩貨、搞自殺和他殺式的惡性競爭去賺錢,那樣的企業是倒著轉,惡性循環,我認為是不可取的。

  前些年,行業里打亂仗的時候,媒體上刊發了一篇我的訪談文章,題目是“讓我們一起走出叢林”。這篇文章講的是市場競合概念,過去我們是叢林法則式的競爭,即弱肉強食,紅海戰略,就像中世紀武士間的比狠斗勇,這種打法是資本主義早期的工業競爭模式。今天在中國的市場經濟里,不應該采取這種原始的競爭方式,應該用理智的、有序的、健康的競爭代替惡性的、無序的、低價的競爭。我希望大家共同走出叢林,改變競爭的心智模式,摒棄惡性競爭的做法,走一條既競爭又合作的競合道路。

  實際上,在西方成熟市場經濟里,今天的競爭也是很有節制的。在經歷了多輪大規模兼并重組后,絕大多數產業的集中度都很高,市場變成了大企業之間的一種良性競爭。而在中國,面對過剩的時候,不少企業習慣于放量搶占市場,尤其是在市場下行時就更恐慌,每家都想多產多銷把對方打死,這就成了悖論。

  2015年5月,愛爾蘭CRH公司CEO阿爾伯特先生到中國建材來拜訪,我們聊了很久。當時受宏觀經濟影響,中國水泥行業市場需求快速下滑,經營形勢非常嚴峻。在這種情況下,部分企業帶頭打價格戰,行業競合的“馬其諾防線”徹底崩潰了,水泥價格每噸下降了50元。后來我們知道,那一年是全國水泥銷量25年來首次下降,行業利潤一下從之前的七八百億元跌到了200億元。

  記得當時阿爾伯特先生問我:“宋先生,中國的水泥企業領導人都很年輕、很沖動嗎?”我說不是的,中國水泥行業多年來一直是打價格戰過來的,大家都想賺錢,可面對過剩時既缺乏信任,又缺乏定力,所以行業里亂仗不斷。阿爾伯特先生說,中國水泥過剩已經到了非常糟糕的節點,如果朝好的方向努力還有救,否則行業的情形就會不堪設想。他還用美國等國家水泥行業減產保價的事例,說明市場競合的重要性。后來,中國建材報頭版頭條發表了這次對話實錄,引發水泥界企業家的思考。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但過度競爭、惡性競爭會對資源造成極大的破壞。在鋼鐵、煤炭、水泥等資源性基礎原材料行業,過度競爭的危害更大,中國建材主張在這些領域里開展市場競合。這些年,隨著技術水平的進步,我們把70%的精力投到市場競合中,把30%的精力投到生產管理中。

  改變傳統的競爭理念是不容易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反復。中國建材是行業的友好者、整合者,但作為企業,我們對行業里新建、低價傾銷等問題卻無能為力。市場順利時,大家會覺得宋總講得對,遇到市場下滑時,有人就繃不住了,又回到壓價跑量的老辦法上去了。但我同時認為,我們也要奔走呼號,因為大企業肩負影響政策、健全市場、管理工廠的三大任務,對行業負有更大的責任。

  所以,我多年來在行業里反反復復地講競合,講自律,講藍海戰略,講綠海戰略。我想起小時候讀過的啼血杜鵑的故事:每年春季,杜鵑鳥都會飛來不停地啼鳴,催促農夫“快快布谷”,嘴巴啼出的血染紅了片片杜鵑花。我覺得行業要想早日擺脫打惡戰的亂局,實現價值回歸,需要更多人、更多企業發揮積極作用。

  幾年前,我出了一本書叫《包容的力量》,講的是做企業要有利他之心,要有包容性文化,在社會進步、集體成就中實現自身價值。水泥行業也應樹立大局觀,從競爭到競合,堅持對合理價格的定力和自制力,不能只顧沖沖殺殺,圖一時之快、一己之私。

  回看改革開放以來水泥行業的發展歷程,其中有著清晰的脈絡和規律:短缺經濟下,我們缺水泥,大規模上項目;過剩之后大家開始惡性競爭,也就是我講的不成熟的階段;發現惡性競爭的弊端后,開始探索如何讓市場健康化,從惡性競爭走向良性競合。水泥行業走過的道路,值得所有基礎大宗原材料行業認真思考。

  5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長期硬仗

  中國是水泥大國,水泥消費量占全球總消費量的60%。盡管如此,由于產能巨大,新增不斷,大量產品無從消化,尤其在經濟下行通道里,過剩問題就更加嚴重。2015年3月,我在杭州召開的水泥“12+3”圓桌會提出,水泥行業應該從自身出發研究如何通過減產來實現產銷平衡,不能逼迫政府擴大基建投入。媒體把我的這個觀點總結為“宋志平講供給端的故事”。那年年底,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明確了“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任務。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為鋼鐵、煤炭、水泥等過剩行業帶來了福音。市場經濟其實就是過剩經濟,圍繞解決過剩,西方人研究了一兩百年,找到了幾種解決辦法。一是凱恩斯主義,通過擴大投資、擴大內需、擴大公共開支拉動經濟增長,以此來消納過剩,創造就業。二是兼并重組,由大企業整合市場,避免了大規模破產潮,西方現在正經歷第六次兼并潮。三是技術創新,就是通過產業提升的方法,淘汰落后,減少用量,解決傳統產業的過剩矛盾。

  中國經過高速增長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最初我們借鑒凱恩斯主義,依靠投資、出口、內需的“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因為投資來得最快,所以基本的調節辦法是投資拉動。大家知道經濟學里有個乘數效應,指的是投資1塊錢,在市場上就會引起10塊錢的拉動行為,建一個工廠投資一個億,需要很多設備,設備廠又需要鋼鐵,鋼鐵廠又需要煤炭,形成一系列連鎖反應。但多年后,我們發現用投資拉動的方法成本高、效率低,還帶來了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就像和面,“水多加面、面多加水”,最后水和面都加不進去了。

  參加C12+3峰會

  我們最初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著重于解決過剩問題。后來發現,不僅要化解過剩矛盾,還要積極調整供給結構,因為我們并不是都過剩,而是中低端過剩,中高端欠缺,所以后來又強調了“結構性”。比如水泥,我們提倡高標號,提高建筑標準和淘汰落后標準,這就是結構性調整。中國建材一直是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帶領者和推動者。

  在水泥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也遇到不少阻力,有認識的問題,有利益上的問題,也有老的法規和政策上的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去產能。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做到“四個堅持”,這其實也是我們多年積累下來的有效做法。

  第一是堅持錯峰生產。這個辦法開始是在東北地區做起來的,國家工信部、環保部,包括很多省份,都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其實,這也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去產能一下子做不到。中國水泥產業集中度低,無法按照日本人的方法平均去產能,因為誰也不愿意去,不得已只能用錯峰限產的辦法,在冬天的采暖季大家都停產。好處是,一方面能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另一方面能緩解過剩壓力。這雖不是一個完美的方法,但卻是個可行和有效的方法,跟北京汽車限號一個道理。北京汽車太多了就得限號上路,不然誰的車都跑不快,公平的辦法就是限號。

  第二是堅持限制新增。這些年總是有人開口子,也總是有人鉆空子,以各種名義新建水泥廠,使得水泥越限越多。歐美日等地區和國家當年去產能后幾乎沒建過新線,而我們在嚴重過剩情況下,一些人還在變著法兒地建新線。例如,在云南等一些原本已經過剩的地區,有些人打著異地置換的幌子大搞新線建設,令人匪夷所思,這種現象必須制止,絕對不能一邊喊著限制產能,一邊變著法新增產能,如果這樣口是心非地做事,去產能的任務就永遠完成不了。

  第三是堅持淘汰落后。過去我們淘汰了7億噸小立窯,現在主要淘汰32.5低標號水泥,中國建材在這個問題上不遺余力地做工作。32.5水泥在全世界很少用,如歐洲只有10%的用量,而且只是用于砌磚和抹灰等,而不在混凝土和建筑結構中使用,中國卻在建筑中大量使用,比例占到了60%~70%,極大地降低了建筑質量和使用期,這很可悲。中國水泥裝備是全世界最先進的,這么好的裝備卻生產了大量的低標號水泥。美國、日本基本上是42.5水泥、52.5水泥各一半,非洲都是52.5起步,連42.5都不用,我們反而用了大量低標號水泥,這非常不合情理。最重要的是淘汰掉32.5水泥可以減少7億噸低端水泥供應量,這也是目前去產能的有效方法,不然水泥行業去產能工作就會無所作為。

  第四是堅持行業自律。堅持行業自律,穩定市場價格,需要大企業帶頭,不放量競爭,不殺價競爭,不遠距離沖擊別人的市場,總之不要搞不正當競爭。無數事實證明,打價格戰沒有最后的勝利者,大家應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市場環境。

  從長遠來看,實現去產能還要采取有力措施,水泥2018年估計還能賣22億噸以上,但經過5年左右的平臺期后,未來還是會減量化發展。我們必須壯士斷腕痛下決心,抓住“十三五”結構調整的時間窗口,在水泥需求平臺期把問題解決掉,否則的話,到了需求減量期,調整起來會更痛苦。實現實質性去產能,主要方法還是聯合重組。經過了中國建材過去的大規模重組,我國水泥產業集中度已達到60%左右,而發達國家則在80%以上,因此聯合重組仍要持續推進下去。大企業重組后按比例減產,讓過剩產能退而有序。此外,還要加大環保力度,淘汰低水平生產線,提高標準淘汰低標號水泥。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近3年來,水泥行業發生了很多積極的變化。提到過剩,大家常把鋼鐵、煤炭、水泥等行業并列。實際上,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里,和鋼鐵、煤炭由國家直接安排并配以資金的政策不同,水泥行業主要靠自己解決,因此實施起來難度更大。怎么實施?我們主要采取了國家指導、協會引導、大企業帶頭、行業配合的做法。國家出臺了國辦34號文件,相關部門出臺了錯峰生產政策,行業協會充分協調,大企業逐漸增進共識,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整個行業市場環境大大好轉,順利走出“過山車”實現了穩健發展,2016年、2017年分別實現利潤518億元、877億元。

  我想起《孫子兵法》里的一句話“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水泥行業不是遇到了經濟下行的重壓,如果不是國家及時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家可能很難形成一致意見。當前,水泥行業形勢趨好,但產能過剩依然嚴重,存在違規新建屢禁不止,淘汰32.5水泥進展緩慢,自律限產體系相對脆弱等諸多隱憂,我們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到底,堅決打好這場長期硬仗。

編輯:俞垚伊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3-23 16:50: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来凤县| 清新县| 恩施市| 鹰潭市| 金昌市| 公安县| 合阳县| 松江区| 湟中县| 沁源县| 甘南县| 永济市| 普兰店市| 阳信县| 洪湖市| 乐至县| 潞西市| 宜君县| 古蔺县| 合山市| 中江县| 蛟河市| 伊吾县| 潜江市| 乐安县| 宁武县| 称多县| 蓬安县| 新泰市| 赤城县| 吉隆县| 信丰县| 天台县| 海城市| 清涧县| 德州市| 宜兰县| 监利县| 那曲县| 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