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華平:挑戰20度的概念及可行性分析
7月28日,2017第九屆國際粉磨峰會在徐州舉行。中國水泥網高級顧問賈華平做《挑戰20度的概念及可行性分析》主題報告。他表示挑戰20度粉磨電耗,應該是一個方向性的概念,而不是絕對概念。
中國水泥網高級顧問賈華平
一、挑戰20度的必要性:
據《新華社》報道:2017年7月26日發布的《2020年水泥行業去產能行動計劃》指出,到2020年,壓縮熟料產能3.9億噸,關閉水泥粉磨站企業540家,2018年力求實現32.5強度等級水泥產品全面停產。行動計劃還提出,力爭在10個省區組建水泥投資管理公司,運用去產能專項資金,形成市場化的去產能長效機制。
從計劃的表述可見:未來水泥行業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產品營銷企業,都將會進一步集中,水泥粉磨站、以及技術落后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
所謂的技術落后,對水泥粉磨來講主要指標就是是粉磨電耗。如何在競爭中不被淘汰,包括企業外部市場以及內部平衡,是每一個企業必須重視的問題。
考慮到目前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競爭壓力加大,提高節能降耗控制生產成本,就成為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的關鍵。然而,隨著水泥工業的不斷改造和節能挖潛,從宏觀層面繼續對生產線改造以達到降低生產能耗,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因此,水泥節能降耗必須從宏觀逐步走向微觀、從單項技術進步走向系統的綜合優化。對各個生產環節的優化往往能積少成多,取得較好的節能效果。
二、挑戰20度的概念
在目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國內水泥需求已經迎來拐點,市場競爭壓力愈加增大,更強力的成本控制成為必要。就水泥粉磨系統來講,進一步降低粉磨電耗就成為我們共同的希望。因此,本屆水泥粉磨峰會適時提出了“挑戰20度粉磨電耗”的概念。
這個概念一經提出,便受到了不少水泥人的質疑,從目前國內的現實來看,多數企業粉磨系統電耗在30~36度之間,靠什么能降到20度以下?是不是無稽之談?這里必須作一個澄清。
首先,“挑戰20度”不等于“達到20度”,挑戰20度是一個方向性概念,而不是絕對值。近幾年我們為節電所作的各種努力,都是在挑戰20度,能夠沖破30度這一關就可以算作“挑戰”成功。
20度粉磨電耗是一個標桿,應該成為我們挑戰的方向。以此為目標,將粉磨電耗降至30度以下,是當前水泥行業在節能領域需要推進的重要工作。挑戰20度,由于每一個水泥企業、甚至每一條生產線都有不同的工況環境,
不是僅僅靠某項技術就能實現的,這需要一個系統的優化過程。
目前,已有少數生產線的粉磨電耗降到了30度以下,但都有他們的特殊情況,不具備簡單照搬的技術條件。具體來講,我們不應該被動的等待條件,而是要想法創造條件,除各項粉磨裝備和技術的應用升級以外,包括:物料易磨性的選擇和改善,產品性能的針對性優化。等等,這些都是挑戰20度粉磨電耗,不可或缺的方面。
比如,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就曾經有過使用鋼渣配料的熱潮,但多數企業由于生料磨臺時產量降的太多、電耗增加的太多而失敗。為什么?因為鋼渣的易磨性太差了。而現在,有不少企業在使用鋼渣配料,難道鋼渣的易磨性變了嗎?沒有變,是我們主動研究了鋼渣易磨性差的原因,主要是鋼渣內包裹有單質鐵,我們通過破碎后除鐵工藝改變了鋼渣的易磨性。
我們有時講,電耗低的生產線是熟料易磨性好,我們的熟料太難磨了,學不來。
為什么學不來,為什么不去改善熟料的易磨性?目前多數水泥粉磨系統與熟料生產線屬于通一個公司,而且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多,熟料生產要給水泥粉磨創造條件,作為公司層面應該把熟料的易磨性作為一個質量指標。
比如,不同用途的水泥有其不同的性能要求,有些要求可能通過其他措施要比粉磨到一定細度劃算、有些要求對不同組分有不同的最佳細度。
而我們千篇一律地按照同一個細度指標、按照同樣的顆粒級配生產,在某些方面就會產生不必要的粉磨浪費。這就是分別粉磨在國內不受青睞的原因,這也是分別粉磨在國外大行其道的原因,也是國外粉磨電耗更低的原因之一。
三、挑戰20度的案例
近十多年來,中國在粉磨技術上己經取得多方面的突破,粉磨電耗逐年下降,各種節電措施成功的案例層出不窮,剛才袁總、朱總的演講就十分精彩,之后還會有多個專家介紹他們的成功經驗,這都為我們挑戰20度提供了技術支撐,我這里就不想多講了,只給大家提供兩個案例,以提高大家挑戰的信心!?
本次會議要參觀的邳州中聯水泥,就是挑戰成功的案例之一,他們的粉磨電耗已經降到23度/噸(粉磨42.5水泥)。
但是,邳州中聯水泥還不是最低的,第二個案例是某集團某公司的2號水泥磨,2016年8月份的水泥平均電耗是19.65度。該公司處事十分低調、從不張揚,獲取他們的數據十分不易,這里只能繼續為他們保密。
根據我的跟進,CF公司的2號磨為φ3.2×13m水泥磨開路球磨機聯合粉磨系統,磨前配置有輥壓機和打散分級機。輥壓機為HFCG180-160,氣流分級機為HFV5000,高效選粉機為HES-B5000。原臺時產量148t/h,粉磨電耗31kWh/t。
2013年底對輥壓機進料裝置進行了技改,輥壓機單輥電流下降了25A左右,粉磨電耗下降到25.5kWh/t,臺時產量基本沒變。2015年12月初,將一二倉全部更換為陶瓷研磨體,生產PC 32.5水泥,在試用了10天后的總結顯示:粉磨電耗比試驗前降低了6kWh/t左右,達到了<20kWh/t水泥的高水平。
2號磨改用陶瓷研磨體前,入磨物料細度為80um篩余<20%,臺時產量約150t/h左右,粉磨工序電耗約25kWh/t左右,將一二倉全部改用陶瓷研磨體的目標確定為粉磨工序電耗降到20kWh/t水泥以下。
試驗自2015年12月初開始,經過幾次適應性調整,到2016年1月份取得了如下結果:
在比表面積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臺時產量平均為140噸,比原來的150噸下降了10噸左右;工序電耗由原來的25度下降為19.5度。
值得一提的是,該粉磨系統在使用陶瓷研磨體前的電耗就只有25kWh/t左右,生產PO 42.5水泥,這在國內外都已經是非常先進的指標。何以如此,主要是將入磨細度控制得較細(80um篩余<20%),一般在17%~19%左右。
入磨細度80um篩余<20%,是一個什么概念?大家回去后可以審查一下,你的入磨細度是多少?這不是誰都能隨便做到的,這不僅體現了使用者對輥壓機系統的節電作用有充分的認識,而且系統的設計和裝備要具備相應的能力,說明我們在輥壓機系統的設計上還有潛力可挖,這一點值得大家深思。
目前,我們對球磨機的管理已經到位,包括入磨細度和水分、出磨細度、循環負荷、選粉效率,都有精細的管理和及時的調整。但是,對于輥壓機系統,輥壓機系統多數也是閉路系統,多數企業還沒有做到精細管理,
輥壓機系統同樣有物料粒度和水分、出機細度、循環負荷、選粉效率,同樣需要精細管理和及時調整,這一點希望引起大家重視。空口無憑,我說的你可能不信,不過,我這里有他們集團的內部總結,提供給大家參考。
圖中日期: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六日
紅框內顯示:
電耗最低公司是某某公司的2#,粉磨PC水泥時,工序電耗19.65度/噸水泥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