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益陽第一家水泥廠 七旬老人退休后再辦兩座圖書室
人活一輩子,總要在這世界上留下點什么。來自金鷹報益陽讀者俱樂部76歲的老讀者謝歲成,不只為社會留下了物質財富,還留下了精神財富。
1968年,益陽地區內沒有一家水泥廠,水泥供給很困難,均依靠外地調入,謝歲成申請創建了益陽第一家水泥廠。在技術設備極其簡陋的情況下,他攻克了石煤發電的技術難關,獲得湖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后來他將這一成果轉化成學術專著《水泥王國寫春秋》。退休后,謝歲成捐出藏書2000冊,在家鄉建立了兩座圖書室,為當地的父老鄉親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
成功創建益陽第一家水泥企業
1965年,謝歲成調入益陽縣委機關工作,為發展鄉鎮企業,在益陽市沙頭鎮辦點時,因安裝機械設備需要幾噸水泥。當時益陽的水泥與鋼材、木材一樣都由計劃供應,益陽地區內沒有水泥廠,全都是由外地調入。最后,謝歲成只能找領導“批條子”,才弄到了幾噸水泥。由此,他萌發了創辦水泥廠的念頭。
其實早在1958年,謝歲成就有過一次辦水泥廠的經歷。當時的他被招到益陽縣石灰礦當一名煉灰工,由于勤勞進取、熱愛學習,領導很快便安排他參加土法辦水泥廠的試驗技術工作,當時在無電力、無技術、無設備的情況下,生產的水泥標號低,這項工程被迫下馬。
辦點工作完成后,1968年謝歲成向益陽縣委、縣政府提出創辦水泥廠的申請。由于資金困難無法購買大型設備,他再次嘗試土法上馬,建了一個土法蛋窯替代立窯燒制水泥熟料。
蛋窯設立在露天,沒有窯罩,煙氣很大,在試燒的過程中,謝歲成幾次被煙熏倒在窯邊。但是他沒有因此而退縮,做化學分析試驗時,為了得到準確的數據,每天他都要待在窯邊十幾個小時。
通過半年多的努力,謝歲成終于攻克了配料、燒成、控制、分析、物質等生產技術難關,成功創建了益陽地區第一個生產一萬噸的水泥企業。他又幫助當地創辦了5個水泥企業,使益陽地區的水泥實現了自給,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益陽是一個缺乏柴煤的地域,而石煤儲量豐富,為了充分利用地方資源,湖南省建材局組織推廣用石煤燒制水泥試驗。
1975年,謝歲成調入益陽925建材工廠,擔任技術員,他便首先承擔了推廣應用石煤燒制水泥項目工作。他攻克了低熱值石煤發熱量計算的技術難題,水泥降低燃耗15%,降低生產成本10%,石煤發電獲得成功。這一技術在全省30多家水泥廠推廣應用,并獲湖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家鄉創辦兩座圖書室
退休后的謝歲成老人潛心學習,筆耕不輟,撰寫成學術專著《水泥王國寫春秋》,為水泥企業提供成功的技術、經驗。他撰寫了《科技興農獻丹心》,把擔任科技副鄉長期間收集的蔬菜果品精深加工技術整理成冊,為農村科技致富做出貢獻。他還撰寫了《夕陽金輝》一書,把退休以后研究的炎黃文化、氏族文化、龍舟文化和詩詞創作整理成冊。
2011年8月,有感于家鄉益陽市石壩口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從清朝至民國期間,都辦了私塾學館,培育了不少人才,謝歲成籌措捐助藏書2000多冊,創建該村第一個組辦圖書閱覽室。2016年10月,謝歲成又創建了第二個組辦圖書閱覽室。
圖書室建成以后,村民們打牌、買碼的現象少了很多,空閑時間便到圖書室看書學習。圖書室的種類非常豐富,涵蓋了文化歷史、科學文化、醫藥衛生、文學理論、科技致富等等,還有適合農民朋友閱讀的種植業、養殖業等實用類書籍。
謝歲成呼吁社會各界離退休人員將家藏的閑散書籍捐回故鄉,辦更多的組辦、家庭辦閱覽室,豐富農村文化生活,讓更多的人享受文化強國的精神食糧。
記者手記
認真謙遜的人才能在專業領域內大放光彩
謝歲成是個認真謙遜的老人。采訪時他的口音較重,有些專業詞匯,記者并沒有聽得特別清楚,他便特意用工整的筆跡寫了整整六頁紙的采訪素材傳過來,其中所有涉及到水泥技術的專業術語,都做出了詳細的標注和解釋。如此認真的態度,讓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大放光彩。
謝歲成特意為金鷹報益陽讀者俱樂部寫了一封表揚信。信中對益陽讀者俱樂部認真為讀者服務的工作態度非常肯定:“工作人員的熱情服務,為讀者帶來了滿臉笑容。工作人員辛勤工作,成為讀者的親人、家人和知音。”
謝歲成在信中表示,希望讀者俱樂部多開展一些有益老年人身心的活動。《金鷹報》多刊登一些養生保健方面的知識,幫助老年人健康、愉悅地生活。
編輯:俞美玲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