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過于求大趨勢顯現 全球礦產品價格理性回歸
8月13日,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原主任王安建教授在第十二屆全國有色金屬地質勘查行業發展與改革高層論壇作了主題為《全球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分析》的報告,報告中王安建分析了礦產品需求在增加但價格下不來的原因,并就國內及國際礦業的發展形勢對我國的礦業發展及礦業企業的應對做出了建議。
王安建強調,礦業的發展要深刻認識礦產資源消費的基本規律。目前我國礦產資源需求正由全面調整增長向中低速差異增長轉變,資源需求結構正在發生顯著變化,資源供應方式也將發生重要變化,資源利用的空間結構發生轉移。
王安建認為,新常態下我國礦產資源供需形勢是: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長期存在、能源是我國資源安全的重中之重、清潔能源與新材料礦產需求持續增長,未來10年內,多數大宗礦產需求達到峰值,要準備應對資源需求“洪峰”與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并存的局面。
需求在增加,價格為什么下不來?王安建分析,一是中國需求的快速增長帶動了上輪主要礦產品價格的飆升;二是供需基本面變化是上輪價格上漲的基本因素;三是壟斷是上輪價格快速上漲的重要原因;四是資金炒作放大了礦產品價格上漲的幅度,資源價格機制的控制者成為獲益者。
王安建對今后我國的礦業發展及礦業企業如何應對談了幾點認識。他認為,近年來中國煤、鐵、銅、鋁、鉛、鋅、鎳、磷、鉀等重要礦產資源消費量占全球比例一直在40%~50%。由于中國需求增速放緩,境內外相關產能慣性釋放,印度、東盟和其他金磚國家資源需求接續能力有限,全球主要礦產品供需基本面供過于求的大趨勢已經顯現。
全球礦產品價格已經開始理性回歸,經過十幾年的不正常的高企,未來3~5年將會穩定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平臺上。
礦業企業應丟掉幻想,放下包袱。突破“地勘”,突破“有色”,突破“資本約束”,剝離不良資產,淘汰落后產能,通過資源、資本、資產、技術、人才優化組合或兼并重組,提升企業實力,為礦產資源相關產業礦種、地域轉移和產業鏈延伸奠定基礎。
緊緊抓住全球礦產品價格下行,企業經營困難,礦產資金鏈不通暢的有利時機,收購或并購境內外那些資源品質優、規模較大、具有發展潛力的礦山或公司,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未來5年,東盟、印度、巴西等國家和地區是中國主要礦產資源需求的重要接替者,資源需求將處于上升態勢,也是我國相關產業轉移的重要地域,中國礦產資源相關產業應積極“走出去”,分享后續工業化國家工業化過程的資源紅利。
“一帶一路”為中國礦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契機,礦業應“走出去”到中亞、西亞,要把握礦種選擇、投資方式、投資節奏、產業鏈條銜接、需求對象、市場空間和運輸半徑等因素。
編輯:馬佳燕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