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實現170條水泥窯協同處理廢棄物生產線目標須加把勁
今年國務院下發了《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計劃》指出,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機遇期,必須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到“十二五”末的發展循環經濟目標是:主要資源產出率比“十一五”末提高15%,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總產值達到1.8萬億元。
依據目標,《計劃》提出了四項重點任務: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體系、推進社會層面循環經濟發展。在“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任務中,指明了10個傳統工業部門發展循環經濟方向和路徑。具體到建材工業,《計劃》指明的方向是:加強節能降耗。重點推進窯爐等熱工設備節能改造。推動利廢建材規模化發展;推進利用礦渣、煤矸石、粉煤灰、尾礦、工業副產石膏、建筑廢棄物和廢舊路面材料等大宗固體廢物生產建材;發展綠色建材產品。鼓勵發展綠色建材產品;推進水泥窯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
在推進水泥窯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工作中明確,鼓勵水泥窯協同資源化處理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廠污泥、危險廢物、廢塑料等廢棄物,替代部分原料、燃料,推進水泥行業與相關行業、社會系統的循環鏈接。到2015年目標,水泥窯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生產線比例達10%。
到去年末,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窯生產線已有1637條,預計到2015年,將在1700條上下。按10%要求,到2015年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生產線應有170條。而據統計,截止去年,全國只有近20條水泥生產線處置生活垃圾、污泥、廢棄物。(這里只指新型干法生產線,不包括JT窯生產線)也就是說,到2015年,還應有150條左右生產線須能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年均50條。
從北京水泥廠在1998年開始利用1條日產2000噸水泥熟料窯進行廢棄物處置算起,已過了15年,之后,海螺、華潤、華新、拉法基、中材、亞泰、同力等企業都相繼建設了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設施。但也就區區20條,幾乎年均僅投入1條。
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發展緩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水泥企業實施協同處置廢棄物時,各級政府將循環經濟項目列為重點投資領域和企業不能出現“倒貼”是關鍵的兩條。
從《計劃》要求的完善經濟政策中各項措施看,在產業政策領域,國家已經將“利用現有2000噸/日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窯爐處置工業廢棄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列為鼓勵類。而在投資政策方面,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各類資金投向循環經濟顯然做得不夠。往往把投入循環經濟得到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效益置于GDP之后,或者出現“只循環不經濟”或出現“二次污染”狀況。而出現企業“倒貼”也是在于地方政府在價格和收費政策方面滯后。在《計劃》中提出,對污泥處理處置費用,研究實行納入污水處理收費和財政補貼共同承擔的政策。研究鼓勵生產過程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的價格政策。研究建立建筑垃圾排放收費制度,改革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方式,提高征收率。也就是水泥企業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所需的投入和運行費用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投入補貼和運行補償政策支撐,并成為常態市場機制。
在工信部原材料司就促進水泥行業平穩健康發展、加快轉型升級、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近期要著力做好的八項工作中,第七項是“發揮水泥窯獨特優勢,推進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產業廢棄物示范”。這項工作的安排緊跟了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不過,也十分擔心工作節拍能否實現《計劃》規定的目標。
從示范看,在技術層面近20條生產線應該起到了示范效應,但從經濟層面看,示范作用顯現的是有點乏力。也就是缺少相應政策或者完善的政策支撐。這也使不少水泥企業還在觀望,缺乏內在動力。與此同時,也應加大地方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上的壓力,在《計劃》中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區域經濟特點、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力等狀況,科學確定各地區循環經濟發展重點,合理規劃布局,發揮區域優勢,突出地方特色,切實發揮循環經濟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這就要求將水泥窯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納入地方循環經濟發展中。沒有這一前提,單靠水泥企業一個巴掌也是拍不響的。在這里也離不開工信部就“水泥窯獨特(處理廢棄物)優勢”進行“推介”,當然“劣勢”也得擺明,促進各地區科學決策。
由此看來,要實現170條水泥窯生產線協同處理廢棄物目標,要推進水泥工業推進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產業廢棄物示范工作,重點在各地政府確定各地區循環經濟發展重點,合理規劃布局,確立水泥窯生產線在當地循環經濟發展中定位和制訂及完善相關經濟政策。如只是從水泥企業單方面著手推進,很可能又是已走過的15年翻版,這可絕不是“危言聳聽”。
編輯:紀海波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