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的PPP市場 或將再迎發展機遇!
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一系列嚴控措施的發布給火熱的PPP市場潑了一盆冷水。在今年的3月底,全國各地開始了PPP自查自清工作。隨著清理項目庫的逐步收尾,PPP市場正漸趨理性,政策層面正呈現出積極變化。
據財政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5日,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管理庫入庫項目共7234個,入庫金額達113486.05億元。
另據財政部公布的清庫情況顯示,截至9月中旬,各地累計清理PPP退庫項目2148個,涉及投資額2.5萬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一季度新增管理庫項目283個、投資額7472億元,其中3月凈減項目171個、投資額4567億元;截至3月末,累計項目總數7420個、投資額11.5萬億元。4批示范項目共計1009個,投資額2.3萬億元。
從近期PPP清庫、新項目加速入庫等綜合考慮,規范度要求提升、合規項目加大支持可能是PPP政策導向。一方面,近期PPP監管整體趨嚴;另一方面,在PPP規范度要求提升的同時,新項目仍在加快入庫,生態環保、農業、林業等項目增長較快,結構趨于優化。結合新入庫結構來看,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等領域PPP或將加快發力,助力“加速轉型”。
從2018年的整體趨勢來看,PPP項目落地率呈明顯上升趨勢。9月14日財政部發布的消息顯示,經過日常督導和此次集中清理,截至2018年7月底,前三批示范項目為612個,投資額1.46萬億元,已實現前三批示范項目全落地,而2017年12月末落地率僅有85.7%。
從PPP項目成交情況來看,雖然全國范圍的PPP項目月度成交量還沒有表現出明顯上升的勢頭,但來自明樹數據的統計顯示,無論從項目成交數量還是成交規模來看,2018年5月至8月,PPP項目月度成交量的增量保持相對平穩,已遏制住了自去年下半年起大幅下滑的趨勢。
今年8月,中央下發《關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意見》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辦法》,著手摸底各地隱形債務,提出督促整改PPP不規范行為,嚴禁違法違規擔保和變相舉債。
9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發布,提出: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社會領域產業企業專項債券等方式,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家政、教育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根據媒體報道,財政部于近日向各省財政部門發出了《關于規范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工作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文件中明確指出:“規范的PPP項目形成中長期財政支出事項不屬于地方政府隱形債務”。
隱性債務一般認為是未納入預算管理、最終需要政府承擔的債務,規范的PPP項目合同中的財政支出責任是與預算管理銜接的,不涉及“隱性”。而未納入綜合信息平臺庫的PPP項目,按照財政部規定,原則上不得通過財政預算安排支出責任。
若被歸為隱性債務,那么產生這些債務的PPP項目將面臨叫?;蚯宀榈娘L險,融資將更難;反之,規范的PPP項目形成的債務若不列屬隱性債務范疇,也就增加了一道保險。
如果規范PPP項目形成的債務可以不列屬隱性債務,那么“規范”二字又該如何定義?雖然“規范項目”的要求一直存在于各類政策文件,但PPP市場經過清庫洗牌歷程之后,需要從項目合作范圍、合作期限、物有所值評價、財政承受能力論證等各個方面,對“規范”二字給予最新的權威定義。
當有了最新的、統一的衡量標準,金融機構也就有了具有共識性的甄別工具,這有利于行業形成穩定的PPP融資通道,讓金融機構恢復對PPP的投資信心。
編輯:朱秋冉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