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全:海螺帶動和促進了貴州水泥行業結構調整
貴州水泥協會會長劉秀全是全省水泥行業的老人兒,談起貴州水泥幾十年來的發展如數家珍,相關數據也是信手拈來。
關于貴州水泥行業發展的情況,劉秀全看得很清楚。他介紹說,貴州的水泥產業曾經一度是落后又分散的,全省最大的水城水泥也不過100萬噸的年產能,前些年全省年產能只有1000萬噸,裝備水平也遠落后于全國其他地區。原來貴州水泥主要是以立窯為主,產能小,能耗高,且產業集中化程度很低,一個鎮上就有幾個立窯廠,水泥產業發展的滯后嚴重制約了貴州的基礎建設。
劉秀全告訴記者,只靠政策淘汰小立窯非常艱難,然而“海螺”等一批企業的5000噸生產線建設之后,落后的立窯自然就被淘汰了。貴定海螺的投產是一個拐點,從此之后,落后的產能被大面積淘汰。市場經濟是有新建有消亡才能有發展,立窯的淘汰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海螺”從管理水平、技術水平和決策能力都代表了行業的水準,是貴州水泥行業的排頭兵。去年貴州全省水泥總產量大約1億萬噸,“海螺”就占了2670萬噸。劉秀全說,“海螺”的執行能力一流,做事效率高,選用的裝備也是國內最先進的,耗能指標、環保指標、成本控制等都是一流的;在同類5000噸生產線的建設上,投資是最省的,建設速度也是最快的;管理方式也更切合中國的特色和實際。
劉秀全對“海螺”推動貴州水泥行業發展抱有很大的期望。他認為,貴州水泥今后的發展方向應是整合,不止是大企業收購兼并小企業,大企業之間也會有整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基礎差的企業會被市場淘汰,這樣行業水平才能提高。用他的話來說,“一筐好杏,不要帶進來幾個爛的”,話糙理不糙。而以海螺水泥、西南水泥為首的大型企業就是整合的生力軍。
當年貴州水泥行業幾乎沒有余熱發電,“海螺”投產之后,全部都配套了余熱發電項目,由于余熱發電降低了能耗、節省了成本,使得“海螺”相比其他企業有更大的成本優勢,從而倒逼其他企業生產線的升級,無形中提高了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現在的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項目,對貴州的水泥行業又是一個新的升級點。
劉秀全對未來貴州的發展情況表示樂觀。他認為,貴州這幾年,領導思想比較開放,投資環境也比較寬松,外部投資很多,今年以來,全國GDP增速為7%,貴州為10%,基礎建設全國增速只有10%多一點,而貴州有22%。雖然目前的水泥市場情況確實有過剩,但貴州的市場比較穩定,如果產能穩定在1億之內,市場是可以消化的。他樂呵呵地告訴記者:“現在正是發展的好時候。”
編輯:張敏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