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沃斯閉幕:中國經濟需適應新常態 強化改革力度
伴隨著技術革新發展的激辯結束,本屆為期兩天半時間的夏季達沃斯思想盛宴落下帷幕。在此期間,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位政、商、學界精英就世界經濟和中國發展前景等主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錯綜復雜,與會嘉賓在討論中多次提到需要通過創新和科技的力量推動全球經濟復蘇。而中國經濟如何在新常態下尋求新機遇和新發展也是與會嘉賓的關注焦點。
改革靠激發市場活力
經歷過上半年的低迷增長,盡管中國經濟開始轉向企穩回升,但增速放緩,下行壓力加大已經成為普遍共識。
與去年一樣,包括慣例在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以內,李克強總理連續兩天出現在達沃斯全會廳。在本屆達沃斯正式開幕前一天下午,他提前與參會的企業家就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并回答了企業家們的提問。
遠東控股集團董事長蔣錫培向網易財經表示,在當天的見面會上,總理回答國際大公司提問時表示,中國經濟未來還有持續增長的動力和基礎,中國改革需要兩手抓、兩手硬,一方面要發展經濟,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使水、土壤和空氣能越來越好。
事實上,自本屆政府上任以來已多次提到要加大改革力度,調結構、促轉型。而李克強總理在本屆達沃斯開幕式上也透露,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4%,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3%,在增速放緩的情況下,1-8月份,31個大中城市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700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多萬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就業不降反增,主要是改革發了力。
“要實現經濟主要預期目標,仍然要在保持定力的同時有所作為,那就是堅持區間調控,實施定向調控,實際上這也是結構性調控,根本上講是靠改革來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增加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并且促進實體經濟、新興產業發展。”李克強在會見企業家代表時還這樣表示。
清華大學世界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微博)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艱難轉型,但目前的改革如果成功,中國經濟或有明顯提升。一方面,中國正在轉變增長引擎。另一方面,根本性的機構改革。目前中國正在經歷U型調整,中國經濟的減速是暫時性的。如果所有改革成功,中國GDP或有明顯提升。
他認為,就改革而言,第一步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清理政府行為,打擊腐敗,并大幅度減少政府對經濟事務的干預。目前自上而下的改革也在關注中國的法制系統。第二步,自下而上的改革,將在今后幾年逐步推進,包括國有企業的改革。目前的重點是自上而下改革,而自下而上的改革正在逐步到來。
金融要服務中小企業
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配套,金融體制改革一直是本屆政府著力推行的重要內容。而在本次論壇上,中國貨幣政策的定位以及金融市場的改革依然是與會嘉賓重點探討的內容。
“中國去年以來一直實施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我們沒有依靠強刺激來推動經濟發展,而是依靠強改革來激發市場活力。這里我可以用一個數據來證明,去年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3.6%,在我們預期目標之內。因為池子里貨幣已經很多了,我們不可能再依靠增發貨幣來刺激經濟增長。”李克強總理在回答波士頓咨詢全球首席執行官的提問時表示。
他同時也指出,下一步要堅定地推進利率、匯率的市場化,也就是說在推動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配套推進匯率的市場化,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而且還要大力地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和股權融資的比例。
對于金融如何服務實體經濟,李克強還表示,金融改革非常關鍵,大眾創業需要有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和業務,今年會繼續加大力度,讓民間發起設立中小銀行,讓金融業更加具有競爭當中提高服務水平的意識。
知名銀行家、永隆銀行董事長馬蔚華指出,隨著利率市場化加快,需求結構變化以及資本約束的加強,銀行的高利潤不會持續太長時間。他認為,應該通過創新提高GDP的技術含量,重視成長型的小微企業,在體制重視科技的背景下,銀行的結構、支持的重點和服務對象也會發生改變。
針對企業融資問題,市值全球第一的工商銀行前行長楊凱生在2014網易夏季達沃斯之夜上發表演講稱,“我國應該下決心進行去杠桿,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比例。現在經常聽到的說法是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我認為對這個問題需要深入剖析,全面看待。要正確看待銀行信貸的功能和作用,辦銀行有明確的資本充足率約束,辦企業也應該將本求利,不能總是希望通過做無本生意,完全靠借錢企業就能發展,就能獲利。”
此外,針對近兩年在中國極端火爆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馬蔚華向網易財經表示,一方面要看到互聯網金融積極的方面,包括創新和社會經營的動向,特別是對普惠金融、小微、民間金融它的靈敏;但另一方面也要特別關注在這個過程中的風險,加以制度規范。
新常態下的新機遇
今年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經濟要適應“新常態”的表述之后,在此次論壇,與會嘉賓也就中國經濟如何在新常態背景下抓住新機遇,以及什么是中國經濟新常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在“新常態、新機遇”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財苑)表示,在面臨同樣的GDP減速壓力的情況下,未來實行大規模經濟刺激的必要性和空間都比以前的“舊常態”下要來得小。
“新常態這個概念不僅僅在總量上,比如經濟增長率,是否應該刺激等問題是有意義的,在結構層面上也是有許多可以探討的內容的。比如,舊常態下的經濟結構調整往往是政府主導型的發展重點產業、戰略產業”等,而新常態下的經濟結構變化則更應是以市場和民生需求為導向的。”馬駿認為。
楊凱生在網易夏季達沃斯之夜上也指出,所謂的新常態,首先意味著與原來的狀態有所不同,這其中肯定包括了增長速度的變化,甚至也可以認為,新常態的提法本身就包含著希望大家對GDP增長速度可能下滑的情況要保持一個平穩接受的心態的含義。
他表示,現在需要做的是如何去解決那些仍然存在的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即不利于順利進入新常態的障礙和問題,一個是產能過剩問題,一個是信貸過度問題。我認為這“兩過”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新常態的基礎就不會牢靠,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就難以實現。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也在網易“新機遇、新常態”論壇上稱,新常態就是怎樣解決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經濟機制問題,怎么樣更多的把通過創新和產業發展帶來的結果轉化為收入。
對于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李稻葵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的減速是暫時性的,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首先是基于消費的基礎設施投資,第二個是私人消費,私人消費正在逐漸復蘇。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