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業遭遇進口煤沖擊降價潮蔓延
入夏以來,盡管各地氣溫不斷升高,但煤炭行業形勢似乎并沒有因為夏季“用電高峰”到來而有一絲起色。
在需求增速的快速回落,行業產能建設超前,再加上能源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進口煤炭的步步緊逼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國內煤炭價格持續下跌,煤企效益不景氣進一步蔓延。
國內煤企紛紛降價
來自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中國煤炭全行業平均利潤同比下降近50%,多數重點煤炭企業平均利潤同比下降80%。
記者調查發現,煤炭市場持續低迷,煤價下滑和成本增加的雙重壓力,正迫使昔日風光的煤炭企業過起緊日子。由于煤炭價格一降再降,煤炭銷售價格已逼近生產成本線,很多煤礦都處于待產、依量定產狀態,不少煤炭企業開始降薪,一些企業甚至只能靠銀行貸款來發工資;而無煤炭資源的經銷、代理等企業,因不盈利而選擇了退出市場。
今年6月份,國內最大的兩家煤炭企業中國神華和中煤能源相繼調降了煤炭掛牌價,其他煤炭企業也被迫應戰,這也導致煤價下跌風潮在全行業蔓延。
一些煤炭企業反映,盡管對此輪煤炭市場價格下滑早有預期,但下滑走勢持續時間之長、幅度之大,讓更多企業始料未及。這其中,除國內煤炭需求難見好轉外,進口煤的沖擊作用也十分明顯。
低價進口煤沖擊市場
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去年進口煤炭達到2.9億噸,其中沿海電廠消化了超過六成的進口煤。而進入2013年,這一趨勢仍保持,1~6月,中國累計進口煤炭1.58億噸,同比增長13.3%。
此前有媒體報道,雖然目前國內煤價下跌較為厲害,但相比進口煤,仍處于高價地位。7月10日,環渤海地區發熱量5500大卡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報收592元/噸;同時,截至6月28日當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動力煤價格僅為78.89美元/噸。
“進口煤的終端成本低于國內煤炭成本,即便有17%的增值稅,進口煤的價格仍然低,而這主要是由于進口煤的稅費、運輸成本以及生產成本較低造成的。”業內人士指出,國內煤炭由于生產和消耗在地域上嚴重失衡,因此主要依靠鐵路和公路,運輸成本高昂,進口煤主要是海運,成本低,運輸流程簡單,因此同樣發熱量的進口煤則便宜的多。
一些煤炭經銷商也介紹說,今年以來,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進口煤仍然以10元~30元/噸的價差沖擊著國內煤炭市場。南方沿海地區、內陸甚至北方沿海地區都紛紛增加進口煤采購,用戶也由單一的火電廠拓展到鋼廠、冶金廠、陶瓷廠等。
實際上,過去幾年,進口煤炭對于國內煤炭市場價格的“杠桿作用”已經顯現。憑借低價,進口煤炭正打破長期僵化的煤電行業格局,這也加速了煤炭價格的下跌。
然而,有業內專家指出,不應對進口煤沖擊國內市場的作用過度解讀。煤炭價格的持續下滑,不僅與國際經濟復蘇乏力、國內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有關,也是煤炭行業深層次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所致。
有市場人士分析稱,近期煤價下跌太快,進口商積極性嚴重受挫。此外,全社會用電量需求增長放緩,港口及電廠庫存高企,采購需求整體偏低,也導致煤炭進口量受到影響。預計國內煤價仍有下跌壓力,未來煤炭進口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煤炭需求增幅快速回落。今年前5個月,全國煤炭消費量15.8億噸,同比增長1.5%,增速比2012年回落2.7個百分點,比2011年回落7.1個百分點;5月份,市場景氣指數為-32.7,比4月份降低5.1個基點,反映出市場景氣持續偏冷,且程度不斷加深,這也導致國內煤炭庫存達到歷史高點。
產能過剩是根源
實際上,目前,國內煤炭產能已達40億噸/年,而實際需求量至多35億噸,每年均有5億~7億噸的過剩產能。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斷增長的大背景下,煤炭市場未來的增長空間仍很大。但是,中國煤炭企業也要直面需求增速下降和進口煤沖擊帶來的挑戰,并承擔產能建設大幅超前的后果。
“煤炭產能急劇釋放,投資額度卻絲毫不見下降,2012年達到了5268億元,相當于整個‘十五’期間投資額的兩倍。”在山東兗礦集團戰略研究院院長牛克洪看來,煤炭行業“現在正在吞下前些年自己釀成的苦果。”
牛克洪認為,除宏觀經濟下行、煤炭需求下降外,“黃金十年”中煤炭產業超量投資和重組所導致的產能過剩,是更主要的原因。
據介紹,“十一五”以來的7年間,煤炭行業共投資2.27萬億元,形成了巨大的煤炭產能。
北美頁巖氣革命所導致的全球能源結構巨變,也被認為是主要影響當前國際煤炭價格的重要因素。
“要確保煤炭行業健康發展,幫助煤炭企業脫困,首要的是控制煤炭總量,同時還要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建議,除了要調結構、抓轉型、促升級,加快淘汰低效率項目和落后產能外,還要加強煤炭市場體系建設,強化煤電聯動。
編輯:許玉婷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