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集團成功之道:大戰略支撐大發展
有兩個大事件讓人們記住了三一這個名字,一次是股權分置改革,一次是競購徐工。但三一不僅僅依靠炒作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更是民族企業的一個亮點。2005年,三一集團實現銷售額58億,利稅7.6億,凈資產33億,橫跨多個領域,下轄三一重工等七家子公司,并將觸角伸到了海外。人們不禁好奇,三一為什么能發展成這樣的規模?面對洋巨頭的猛烈攻勢,三一能走多遠?
三一的大布局
和許多大型企業一樣,三一走的也是一條多元化的發展路線,其涉足的產業包括工程機械、工程車輛、租賃、金融、房產等,實現了迅速擴張。
賴以成名的重工。
只要提到三一,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重工,但三一在重工領域的發展,并不是完全一帆風順的。在三一進入之前,重工領域一向是大型國企和國外巨頭的天下,三一選擇投入相對較低的拖泵作為切入點,初戰告捷后很快將產品線拉長,面對著更強的競爭對手,很多問題暴露出來,如低利潤帶來的成本壓力,人才的匱乏,供應鏈的控制等,由于此前三一采用的是高度集權的管理方式,管理上的危機壓得企業苦不堪言。三一果斷地進行了企業重組,成立了5個事業部,分權后企業順利度過了危機。
在發展重工這條路上,三一打破了人們的習慣性思維,勇于進入大企業壟斷的行業,這種精神令人折服。除了勇氣可嘉外,三一還表現出了大智慧,他們不是簡單地發揮小企業快速反應、低成本的優勢,還大力提升服務質量,在全國設立38個服務網點和56個配件供應點,建立呼叫中心24小時為客戶答疑,成立快速反應小分隊以縮短維修時間。實踐證明,正是優質的售后服務使得三一擁有了高于競爭對手的優勢。
大手筆的布局。
三一大張旗鼓地謀求多元化開始于2001年,在這一年,三投資1億多元成立了三一通訊,主營高端交換機,并在2004年重新定位于數據通信,同時制定了高達1.2億元的營收目標,盡管處于虧損狀態,在2004年以前三一通訊一直作為三一的兩大主業,后來才逐漸從主營業務中淡出。
三一的產業擴張在2003年達到頂峰,八個月內三一相繼成立了客車、汽車和重機公司,營收目標分別為3億、7億和12億元。按照三一的謀劃,2004年集團銷售額要超過100億元,其中三一重工的份額降到50~60%,三一的宏偉藍圖呼之欲出。
市場風云突變。
2006年,凱雷成功并購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老大徐工,這一“斬首行動”引發了工程機械行業的大震蕩。因為在此之前,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商卡特彼勒并購了山東山工機械,并且與業內領軍企業廈工、柳工、三一重工等保持緊密聯系,其對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圖謀昭然若揭。更有傳聞直指卡特彼勒才是凱雷的背后指使,果真如此的話,國內的工程機械產業前途堪憂。
在徐工并購案之前,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呈三足鼎立的格局,以徐工為首的大型國企、以三一重工為代表的民企,以及卡特彼勒和沃爾沃等國外巨頭共同瓜分市場。凱雷并購徐工后,勢必打破原有市場格局,在新的格局建立之前,對于國內工程機械企業而言,也許是個機遇,能夠乘此機會搶占市場份額,以便在新的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但國外巨頭的并購步伐不會停止,三一也早已進入巨頭的視線,與強大競爭對手的正面交鋒不可避免。面對機遇和挑戰,三一只有堅持擴張,以壯大實力,謀求更大的發展。
三一的大管控
有了大的布局,沒有好的管理機制也是枉然,三一之所以能夠保持良好的擴張勢頭,優秀的集團管控功不可沒。追求技術創新的三一,在管理創新上也有獨到之處。
人力資源的管控。
對于員工,三一不僅僅是以人為本,或者經營人力資本,而是更多地站在員工的角度,幫助員工成功。具體來說,就是管理者要對員工負責、關心員工的前途,從而將員工的潛力充分釋放出來。這也是三一的三大理念之一。
三一對人才的重視體現許多方面,以技術人員為例,首先是評定技術職稱,職稱級別對應管理職位,比如首席科學家享受集團副總的待遇,四級高工享受部長待遇;其次是項目承包,三一將研發項目進行招標,誰承包誰全權負責,既保證了項目質量和進度,又培養了人才;還有就是尊重和價值認同,三一內部尊重人才之風盛行,用向文波的話說,三一從來沒有裁過技術人員。三一還在國內幾個大城市建立了研究院,吸引了大量高級人才。
[Page]
企業文化的管控。
“品質改變世界”是三一首要強調的理念,在三一的企業文化中,質量無疑處于核心地位,簡單地說就是“允許犯錯,但不允許重犯”,這里面不僅包含著鼓勵創新,更有對質量的苛求。董事長梁穩根明確表示,要建立像宗教活動一樣的質量活動形式。
通過嚴格的質量管理,三一提升了產品和服務質量,也降低了成本。就在前不久,三一還投入200萬元組建了一支全國巡檢小組,對售出的產品進行逐一檢查,三一對高質量的追求可見一斑。
幾近偏執的質量宗教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理念,滲透到了三一的各個層面,對質量的高度重視與三一處于高速變化的狀態相匹配,增強了三一的凝聚力,也減輕了三一對產品質量的后顧之憂。
三一的大變革
三一追求高速增長,注定要在變革中求發展。三一所處的市場處于快速變化中,面對國內外競爭對手咄咄逼人的攻勢,只有適應變化、利用變化、創造變化,才能保持領先地位。
三一的心理架構。
企業在物理架構之外,還有心理架構。三一有五個“贏思維”,構筑起健康、穩固的企業心理架構。首先是創業思維。企業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追求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有了這樣的內在動力,企業才有可能做大,獲得持續發展。
其次是企業形象建設思維。包括三個內容,對社會講誠信,扭轉民營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對客戶講誠信,引入先進的服務理念,提供優質的服務,培養客戶的忠誠度;對員工講誠信,增強員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第三是管理思維。核心就是創新,技術創新降低了產品成本,質量得到很大提升,避免企業受制于國外企業的知識產權。而管理創新就是應變,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第四是競爭思維。三一認為行業的競爭力大于企業的競爭力,行業利益是企業最根本、最長遠的利益,本著共贏的理念,維持良好的市場秩序。最后是客戶思維。一切以客戶為中心,站在客戶的角度,把握客戶需求,公司高層堅持市場調研,與市場拉近距離
多元化須謹慎為之。
三一在多元化發展上走了不少彎路,其中2001年成立的三一通訊,2003年成立的三一汽車,至今都沒有獲得成功,以至于在2004年三一重工上市后,董事長梁穩根作出了“三年內不會涉足相關多元化”的決定。
不將雞蛋放進一個籃子,三一或許是基于這樣的考慮而四面出擊,但殊不知不斷進入不熟悉的行業會冒很大風險,不僅缺乏相關的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還會分散企業的優勢力量,擴張中的齊頭并進、缺乏層次是難以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反觀三一的發展歷程,雖然跨越了眾多領域,但重工一直是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三一的競爭力之所在,如果一味追求做大,四處開花并不能夠四處結果,而且攤子鋪得過大也很容易造成資金鏈斷裂,那時就悔之晚矣。
海外的三一。
三一的視野不僅在國內,還將擴張的步伐延伸到了海外。三一在印度投資6700萬美元建立了生產基地,逐漸在當地站穩了腳跟。
在印度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產品的差異化。與許多采用全球統一零部件生產和供應的跨國企業不同,三一善于尋找市場空白,善于捕捉客戶的需求,并對此進行專門的設計,實踐證明,在印度銷售形勢好的產品,都是針對當地定制的產品。
其次是服務的差異化。許多大公司都把服務作為重要的利潤點,在服務過程中也是一味強調責任的分明,按章辦事。三一則獨辟蹊徑,將服務當成營銷手段,經常會免費幫助客戶進行維修,提升了客戶的滿意度,贏得了口碑。
然后是實施本土化戰略。文化的隔閡是許多跨國企業失敗的重要原因,與其花大氣力進行文化溝通和融合,不如直接進行本土化。將三一印度變成真正的印度公司,這就是三一追求的目標。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