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同城 “中國工程機械之都”顯優勢
長沙,曾經不斷涌現出工程機械行業的“黑馬”;這里聚集了三家工程機械行業的上市公司;這里曾創下一個個行業第一……2007年,長沙的工程機械行業依舊精彩不斷。
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重科),上半年的產值已達64.8億元,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一重工)上半年的產值達54.5億元。2007年年底,筆者來到三一重工,得到的答案是,中聯重科、三一重工今年產值雙雙過百億元已成定局。
產業集群產生規模效應
早在2005年,長沙工程機械的產值便超過100億元,成為中國工程機械城市前三強;到2006年,總產值突破150億元而躍居全國第二。業內人士認為,長沙工程機械之所以一躍成為行業翹楚,主要在于通過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其市場覆蓋不可小覷。一項統計顯示:“湘軍”制造的混凝土機械國內市場占有率約為80%,液壓靜力壓樁機為70%,汽車起重機為30%,旋挖鉆機為45%。至2006年底,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共完成整個長沙工程機械生產基地90%的銷售額,約占整個中國工程機械銷售總收入的10%,隨著兩家企業銳不可擋的持續增長,以及湖南山河智能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河智能)借助資本市場的崛起與提速,這一比率有望被再次刷新。
領軍工程機械行業
在某種意義上說,工程機械領域的“中國制造”有相當一部分是長沙制造,僅以100噸的汽車起重機為例,中聯重科所產的汽車起重機,售價只有國外的三分之一,而品質卻毫不遜色,利潤率保持在10%左右,很受國際市場的歡迎。
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和山河智能的崛起對于中國工程機械提升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它打破了外來品牌對我國工程機械市場的獨占。在1992年,中國混凝土輸送泵市場幾乎由國際品牌所壟斷,而到2004年,這一市場的格局變為:以中聯重科為代表的國產品牌占有95%,海外品牌僅擁占市場5%的微小份額。另一方面,中國的工程機械產品正闊步邁向國際市場。
而2006和2007兩年,工程機械行業內一系列“世界首臺”、“中國第一”也相繼在長沙問世,不僅進一步拓展了“湘軍”在工程機械領域的市場空間,也聚變并打造出新的產業階梯———
世界第一臺采用熱風循環的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綜合式復拌機在中聯重科下線,標志著我國在瀝青路面維護領域進入全新時代;
中聯重科造出我國最大激振力壓路機、最大噸位QUY600履帶起重機,打破我國大型液壓履帶起重機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
三一重工進軍起重機領域并開發出400噸履帶起重機,目前又進行900噸履帶吊起重機的研制并謀求取得突破;
世界第一高度66米泵車在長沙誕生;
中聯重科汽車起重機創我國汽車起重機單一品種、單一機型出口的新紀錄……
隨著一個個“新紀錄”被創造、被刷新,長沙工程機械行業的領軍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
三“巨頭”的“競合之道”
據了解,長沙共有三家工程機械類上市公司,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有趣的是,這三家公司領軍人物的出身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鏈條,三一重工的梁穩根出自于民營企業,具有民營企業靈活與隨機應變的特質,深諳適者生存與求新圖變之道;中聯重科的詹純新出自于科研院所,源于科研院所之學術正統,大氣持重,眼界深邃;而山河智能的何清華則出自于高等學府,以高校知識與成果庫為依托,從研發現代鑿巖設備到開發樁工、挖掘、筑養路、混凝土機械,異軍突起,特別在4.5噸級以下小挖產品領域形成“狙擊”對手的威懾力。三人是典型的產、學、研三位一體,這種獨特的景觀,是長沙一絕。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