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上海建筑企業30強排名結果分析
由上海市建筑施工行業協會組織開展的2006年度上海建筑企業綜合實力排名30強已經揭曉,從排名結果與排名所依據的統計數據看,2006年度上海建筑施工企業及建筑市場的發展,已經呈現出一系列值得業內關注的新特點。
特點一:30強企業的產值占全市的比率增加
2006年度上海30強90家企業累計完成建安產值1415.17億元,與上年相比,增長14.20%;其中實現本市施工產值1151.47億元,占全市當年建筑業總產值的54.%(有部分分包產值)。由此可見,市場份額正向領軍企業集中。
其次,90家30強企業中,特級企業所占據的比例有35家,占全部90家的三分之一強;35家特級企業完成產值961.87億元,占90家產值的67.97%,為三分之二強。
第三,國有企業繼續成為行業的領頭羊。在該市一級以上資質組的30強中,有23家是國有或國有控股的企業,其完成產值835.26億元,占該組30家的89.05%,也遠高于企業數的比率。
此外,30強企業不但在產值規模上處于絕對的領先和集中優勢,而且是行業內質量創優的排頭兵。2005年全市共評出“白玉蘭”獎優質工程210項,其中158項的總包單位是2006年度的30強企業(“白玉蘭”獎的評比與綜合實力排名計分錯時一年),占據四分之三。
特點二:中央企業進一步擴大在上海的份額。
據統計,5家注冊在滬的央企集團(中建八局、中交三航、中鐵二十四、寶冶、二十冶)2006年實現總產值389.18億元,其中在本市的施工產值138.88億元。2005年,上述5家央企集團實現總產值307.2億元,其中在本市的施工產值56.25億元。兩年對比,5家央企集團在滬施工產值占其總產值的比率提高17.38個百分點,絕對值增長了82.63億元。
在央企集團中,尤以中建系統最為突出。2005年,參加綜合實力排名活動的4家中建企業實現在滬施工產值17.82億元;2006年,這4家企業實現在滬施工產值54.35億元。兩者相比,絕對值增長了36.53億元,增長幅度達到205%。中建系統的長足發展,得益于他們的戰略決策的調整。他們對在滬的企業進行整合,提高了整體競爭的能力。
特點三:“新上海企業”正成為一支異軍突起的力量。
所謂“新上海企業”,是指江浙兩省建筑企業的經營者或高管(項目經理),在該市注冊成立或收購該市建筑施工企業的“殼”后設立的上海建筑施工企業。
參加本屆排名的本市企業(包括兩個組別)共83家,其中新上海企業有23家,占27.7%。新上海企業中,已參加一級企業組排名的有6家,3家已進入30強;新升一級企業將于明年參加一級企業組排名的有7家,占這一類企業的70%;據了解,還有2—3家正在申報一級企業。
23家新上海企業2006年共計完成施工產值130.76億元,占該市83家申報企業完成產值(1184.43億元)的11.04%,占除央企、本市國企以外的60家企業完成的產值(386.14億元)的33.86%。當年產值超過15億元的企業有3家、超過10億元的有1家、超過8億元的有3家。
特點四:地域轉移、調整結構成為企業的熱選
統計顯示,上海有市外工程的企業數量及其實現的市外施工產值都比上年有所增長。一級及以上企業30強中有28家企業在市外有工程項目,2006年實現市外施工產值3341197萬元,占30家企業全年施工產值的35.62%。而2005年一級及以上企業30強中,在市外沒有工程項目的企業有4家,26家企業完成市外施工產值315.66億元,占30家企業全年施工產值的40.20%。另據不完全統計,還有其他本市(未進入30強的)企業,也正在通過投資開發帶動施工生產等方式進入外地市場,相信本市企業實現的外地施工產值將會逐年增加。
不少進滬企業作為總部的區域性(分)公司,其目標市場不局限在上海而是定位在上海及周邊地區甚至長三角地區,因此,這些企業針對上海行政區域內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主動轉移到周邊地區開拓市場,既找到了新的任務,又使新的市場仍處在有效的管理跨度之內,這樣,就保證了企業的運營質量。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