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激情織就的綠色飄帶——南京九華山隧道工程通車一年回訪錄
2006年11月,在南京九華山隧道工程通車一年之際,擬將這項工程納入“魯班獎”名錄的專家組來到九華山,對工程進行復查,筆者有幸跟進采訪。在絢麗的秋光下,九華山山色蒼翠,玄武湖波光瀲滟。無意間,我聽到中鐵十五局集團公司總經理許東坤說:“此時此刻,站在這里,我看不到湖光山色,我的眼前只能看到湖底的萬根樁基,看到在隧道中施工的數千名工人。這影像刻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無法忘懷。”
是啊!在這片依山傍水的秀美風景區,中鐵十五局集團建設者以創新的精神,鐵色的激情,和諧的理念,創造了南京城建史上的新紀錄,創造了同類工程項目進度上的新高產,創造了國內穿山越水城市隧道施工的新奇跡。
有一種追求叫創新
6個攔路虎,十幾項高新技術難題,構成一項被媒體稱為“魔鬼工程”的項目。中鐵十五局人能夠挑戰極限、創建精品嗎?
全長2800余米的九華山隧道可以說是集城市隧道施工難題之大成。著名隧道專家周振國教授說:“九華山隧道工程具有地質條件復雜、施工控制難度大,穿山越水、不滲不漏難度大,工期服從于十運會、資源調配難度大,在破碎圍巖進行大斷面雙連拱隧道施工難度大,文物保護及鬧市施工難度大等六大施工難點。”其中,如何在破碎巖層里優質、安全、快速完成跨度32.5米、445米長的雙連拱隧道快速施工;如何在埋深僅20米地段下穿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古城墻,保證明古城墻不致因地表沉降和變形過大而導致開裂或傾斜;如何在穿越湖底段做好超長大體積抗滲混凝土裂縫,特別是縱向貫穿裂縫控制施工以及施工縫和變形縫質量控制防水施工更是工程能否順利完成的三大關鍵性環節。
鐘山龍蟠,石城虎踞。2004年9月,在蘇東坡懷古處,這項被稱為魔鬼工程的戰役悄然打響。中鐵十五局集團作為施工方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集結隊伍,直奔金陵。
面對攔路巨虎,中鐵十五局人將創新作屠龍寶刀,以科技為伏虎利器,通過反復的現場試驗、專家論證、科技攻關及實踐應用,他們在現場開展了一系列配套科研項目,推行了十幾項技術創新:
針對山體暗挖隧道地質條件差,成功開展了“復雜環境下淺埋大跨雙連拱隧道快速施工綜合技術研究”,實現了明挖隧道大體積混凝土前期裂縫綜合控制技術、大跨度雙連拱隧道平均月成洞40米快速施工技術的突破。
圍護結構施工中,首次采用咬合水泥樁和咬合灌注樁配合形成止水帷幕,有效地解決了軟土地基深基坑開挖的防水問題,保證了基坑安全。
湖中段主體結構工程施工中,采用組合內支架、使用碗扣式構件和扣件式構件相結合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大跨度隧道施工立模穩定性和速度。
在隧道穿越明城墻時,采用先進的爆破測振儀,對城墻進行爆破振動監測,首次探索并確定了符合工程實際的明城墻保護振動加速度允許標準,使明城墻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進行“隧道防水及結構耐久性應用技術”課題研究,首次在隧道工程中成功應用新型的聚羧酸微收縮高效減水劑,改進抗滲混凝土配合比,防止了混凝土裂縫的產生。在明挖暗埋段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和聚合物改性水泥基防水砂漿,在山體暗挖段采用自粘式防水卷材,實現整座隧道基本無滲漏。
集成軟件系統實現隧道全部機電及電子設備的集成管理,其中視頻分析集成、多媒體控制中心技術在國內均屬首次使用,火災自動報警及遠程救災指揮控制系統屬全國先進水平……
“千片赤英霞燦燦,百枝絳點燈煌煌。”站在九華山頂回望這項工程,腦海中不由浮現這樣的詩句。的確,一項項高新技術的成功運用猶如朵朵絢麗的科技之花,一路盛開,一路綻放。
2005年9月30日,九華山隧道工程如期建成通車,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100%%,優良率95%%以上,榮獲鐵道部“火車頭”優質工程一等獎。
2006年10月20日,工程投入運行一年并通過正式驗收,專家認為該隧道工程施工中運用的“復雜環境下淺埋大跨雙連拱隧道快速施工技術”、“隧道穿越明古城墻控制爆破施工技術”、“水下隧道防水及結構耐久性控制技術”等多項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
2006年11月14日,專家復查組對九華山隧道工程進行了詳細的復查,認為南京九華山隧道工程自竣工以來,運行穩定、正常、安全,緩解了南京城市鬧市的交通壓力,社會各界反映非常滿意。
同日,在出租車上,九華山隧道中。筆者與司機聊天:“您覺得這條隧道怎么樣?”“非常好,視野開闊,地面平穩,線條悅目。”“您知道這是誰修的嗎?”“知道啊,中國鐵建十五局吧,他們那個標識滿大街都是呢。”
有一種精神叫無畏
九華山隧道是國內第一條鉆山越水寬體隧道。按照設計工期需要兩年半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而留給建設者的時間只有11個月,他們能創造進度奇跡嗎?
面對外界的疑問,中鐵十五局集團建設者把目光投向了九華山山頂。那兒有一座三藏塔。塔前,玄奘法師的銅像栩栩如生,再現了玄奘法師當年不畏艱辛、萬里遠征、永不言棄的形象。千余年后,來自玄藏故里的中鐵十五局集團建設者以同樣矢志不渝、永不言敗的精神,在金陵城樹起了一座豐碑。
距離三藏塔不遠處的隧道豎井出口處,有一塊長方形的巨石,上書“南京九華山隧道建成紀念”,落款是中鐵十五局集團。這塊巨石向世人訴說著九華山隧道建設過程的點點滴滴……
九華山隧道工程是“十運會”配套工程,總投資15.5億元,根據原設計方案,專家預言,這是一個完成不了的工程,如果能完成也是一個奇跡。
然而,在中鐵十五局集團建設者的手中,奇跡真的產生了。九華山隧道建成通車后,國內著名隧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贊嘆地說:“這項工程能夠在11個月的時間內建成,且無任何安全和質量問題,在國內隧道建設史上不多見啊。”
奇跡是如何誕生的?2006年11月,借申報“魯班獎”的機會,筆者請中鐵十五局建設者對這段歷史進行小結。
“我們對原施工方案進行了大膽優化。九華山隧道暗挖段原設計方案需要開鑿5條導洞,分18步驟施工,工期長。我們對設計方案進行分析、優化,采用三導洞+橫通道方法大幅度擴大一次開挖斷面,先貫通三導洞,增加開挖5個橫通道,使洞內形成多工作面、多工序的平行作業空間,變原設計5導洞為3導洞、18步工序優化為7步,改變傳統先拱頂后仰拱的襯砌方法,采用先仰拱后拱頂的襯砌,實現先開挖支護,后臺車襯砌的規模速度施工,使隧道在開挖、支護和襯砌等施工階段都能安全、快速施工。”
“我們以大無畏的精神組織了大規模的施工戰役。按照集團公司董事長張璠琦‘時間用足、空間占滿’的施工思路,時任南京BT項目工程指揮長、現為集團公司總經理的許東坤,與指揮部一班人精心排兵布陣,將全長2800余米的戰線分為9個工區,在九華山山體隧道、玄武湖湖底隧道、南北引道敞開段和陸地段一字排開,展開了一場長龍戰。短短一個月內,我們調集近300臺鉆機、4000多人,鉆孔澆注樁基15000根。在445米長的山體隧道,組織7部襯砌臺車,1200多人同時施工。整個施工現場,最多時施工人員達到6000余名。”
“我們發揮了中國鐵建這支鋼鐵團隊的整體合力。”作為總公司承攬的BT項目和南京市重要市政工程,九華山隧道工程深受各級關注。一線工人的視線里,不時會出現總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李國瑞等領導親切的身影。為打好這次戰役,集團公司董事長張璠琦蹲點10多次,親自靠前指揮。黨委書記張漢云時任集團公司總經理,多次前往現場解決難題。工程攻堅的時候,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錢七虎和國內隧道界權威專家王建宇、王守仁等教授的身影也會及時出現。現場上,還有集團公司已退居二線的上一代老技術人員佝僂的身影。指揮部內部,則匯集了當時的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兼指揮長許東坤,具有隧道專業碩士學歷的總工程師甄寶山,管理專業碩士學歷的財務部長裴璐輝,以及胡海清、郅建國、陳根鎖、賈貫乾、王孝敬、車紅星、吳志堂、劉實行等一大批中青骨干力量。“中國鐵建”牌的鋼鐵團隊加上建筑業內的專家智囊團,合力形成了一只攻堅克險的鐵拳頭,在這支鐵拳頭面前,各項施工難題層層瓦解,工程各大節點都提前或按時實現。
作為九華山隧道工程最年輕的見證人,2004年8月從中南大學分配到中鐵十五局集團、10月1日即奔赴南京九華山的胡美玲說:“在我心中,九華山隧道是一座雕像,一座豐碑,它融入了太多人的心血。不管是上層領導,還是一線工人,或是我們新分來的大學生,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像拳頭一樣,目標只有一個:干好項目、如期完工!”
“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有矢志不渝、永不言敗的精神!”對此,所有參與九華隧道工程施工的人員都有深刻的體會。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九華山隧道工程總工程師甄寶山說,“當時社會各界對能否在2005年9月30日按時通車心存疑問,我們卻始終堅定一個信念:我們必勝!這個信念從來沒有動搖過。”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當年南昆鐵路草庵山隧道“十八勇士”之一謝金康說,與草庵山隧道相比,九華山隧道更加體現了現代科技、綠色環保的理念,這是二者的不同。但是,我們中鐵十五局人在洞穿兩座隧道時堅守的信念是一樣的,這就是:永不放棄,絕不言敗。
正是抱著這種必勝的信念,所有參戰人員自覺做到人與工程融為一體,人在現場,心在現場,魂在現場。無論是管理層,還是作業層,無論是內部員工,還是外部勞務,都明白這項工程的特殊性和艱巨性,從上到下都樹立了強烈的參戰意識和必勝的信心,自覺做到分秒必爭,忘我奉獻。
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禹清洲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在這名滿頭白發的老鐵道兵腦海里,珍藏著一個難忘的鏡頭。他告訴筆者,指揮長許東坤當時雖然是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卻始終與工人一起堅守在施工的最前沿。一個雨夜,因連續幾天幾夜守在施工現場,又困又累的指揮長不小心摔倒在現場的一堆鋼材中,頓時鼻青臉腫,渾身流血。然而,經過簡單的包扎之后,他第二天又準時出現在工地。面對一瘸一拐的指揮長,禹主任的手再也無力按動快門,“雖然我沒有拍到這幅照片,但它永遠地定格在我的記憶里。”
在九華山,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集團公司已經退休的總工程師黃天生快70歲了,為了這項工程,本應頤養天年的他再次奔赴戰場,與大家一起挑燈夜戰,無論多晚,他都按規定對年輕技術人員進行交底,直到大家完全明白后他才放心。”
2005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北風如刺,雨雪如刀。舉國上下正歡度春節時,九華山隧道工地上卻是黑壓壓的一片人頭,惡劣的環境與火熱的施工場面感動了前來慰問的南京市委、市政府領導,他們連連稱贊說見到了真正鐵軍的風采。實際上,從2004年10月1日項目正式開工到2005年10月1日項目建成通車,整整365天,奮戰在九華山隧道工程項目上的全體參戰人員就沒有節假日的概念,沒有家的概念。上至管理層,下到操作層,絕大多數人整整一年都沒有離開過火熱的工地。
八工區副經理周大文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這名鐵字號的老兵,在九華山隧道主體工程即將完工的時候,因病重被項目部領導送進南京軍區總醫院后,他還一個勁兒地詢問工程進展情況。2006年10月1日,在工程順利通車一年之際,這位被集團公司黨委授予“一心為公好典型”榮譽稱號的老黨員,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英雄的血汗換來了九華山隧道這條巨龍的誕生。年輕的胡美玲至今還記得玄武湖湖中段恢水時激動人心的一幕。“當時,湖中段隧道還沒有被水淹沒,我扭頭一看,眼睛不由一亮。我突然哭了,我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項宏偉的工程是我們干的嗎?它就像一條美麗的飄帶,又像一條巨龍氣勢磅礴地趴在那兒。我們所有的血汗都傾注在這條長龍上,我們的血汗化作了一滴熱淚,注入巨龍的眼睛,巨龍便頓時鮮活起來。”
當胡美玲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恢水前的場面時,我的眼前似乎真的看到了一條騰空而起、蜿蜒而去的巨龍,這是7000名建設者用科技與血汗鑄成的長龍。
回顧這場難忘的戰役,南京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鄒建平有萬般感嘆。他動情地說:“300多個日日夜夜,建設、設計、監理、施工四方齊心協力,共同創造了一個奇跡,我們非常驕傲。尤其是中鐵十五局集團發揚鐵兵精神,困難面前咬牙不低頭,以鐵兵精神創建了精品,在金陵之地奪取了金牌。”
有一種理念叫和諧
九華山上,除了一座三藏塔,還有一座六和亭,取意佛家“六和”,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睦。
這是一片和諧之土。九華山上,鳥鳴林幽。明城墻外,一汪水色。玄武湖于城腳漫延,小島點綴其中,樹木豐盈,環湖林蔭路如一條玉帶環繞。驅步往前,就是喧嘩的現代都市。城市的繁華風光,嫵媚的玄武湖與厚重靜謐的城墻融為一體。
而橫穿南京老城東部居住密集區,中間穿越九華山、玄武湖等大量自然資源的九華山隧道工程,既要與景區和諧共鳴,還要克服汽車尾氣聚集、噪音擾民、隧道積水三大城市隧道工程通病,隧道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噪音、汽車廢氣等若處理不善,都會對這座文化古城及市民生活帶來不利影響,種種考驗,對中鐵十五局集團這支擅長野外施工的鐵軍勁旅而言,都是全新的課題。
面對如畫的風景和熙攘的人群,他們如何挖下第一鏟土,埋下第一根樁,洞穿第一塊山石?
在南京城建集團及設計單位、監理單位的支持下,中鐵十五局集團提出“打造綠色通道”的理念。施工中,他們采用針孔吸音板降噪、尾氣高空排放、“W”型設計攔截廢水、高科技降噪瀝青等一系列先進的環保措施,連隧道內空氣能見度、一氧化碳濃度等也有嚴格的控制指標。為使工程與這片湖光山色相和諧,他們還在玄武湖畔以及隧道出口端新莊立交進行綠化種植,綠化面積達7萬平方米,使建筑物與周邊自然環境高度和諧。
2006年7月6日,國家環保評估小組對九華山隧道工程進行集體驗收,認為,九華山隧道工程符合周邊環境保護的條件,有效控制了對環境的影響。國家環保總局出具的驗收報告稱,九華山隧道工程環保手續齊全,在設計、施工和試運行階段采取了有效措施控制對環境的影響,符合環境保護驗收條件,同意該工程通過環境保護驗收。通過驗收不久,工程榮獲江蘇省“建筑施工文明工地”稱號。
實際上,從九華山隧道延伸到南京鬧市,中鐵十五局集團建設者培育的和諧之花一路搖曳,隨處可見。為減少工程施工對南京市民日常工作的侵擾,確保城市正常的交通秩序不受影響,他們投資130多萬元在龍蟠路和北京東路的交叉口為市民搭建了鋼便橋,并建立洗車臺等環保設施,組織80多人成立保潔隊,堅持晝夜清掃和洗刷,使周邊環境和諧有序,云朗風清。
隨著九華山隧道工程的竣工,和諧施工的理念也深深植根于十五局集團建設者的心中。由于在九華山隧道創下的良好聲譽,他們又先后在南京市中標了城市快速內環東線二期二標工程、江心洲大橋工程等工程,和諧理念從九華山下、玄武湖畔悄然漫延到新的工地。在龍蟠路二期二標工程施工中,因龍蟠路西側是秦淮內河,中山東路與龍蟠路交叉處又是前往中山陵的必經之路,交通十分吃緊。為緩解瓶頸區的施工壓力,他們投資200多萬元在南京軍區和古秦淮河床上為市民搭建便民通道,滿足了城市交通和市民的日常出行。
和諧的背后是付出。在九華山隧道工程中擔任物資部長、如今任二期工程項目經理的胡海清說:“我們以總公司黨委在南京召開的項目文化建設現場會為契機,按照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史保魁提出的建設文明施工區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和諧工地,保證渣土不泄露,保證沿線無揚塵。”
為驗證他的話,一個傍晚,沿著他們剛剛封頂的二期工程主體隧道走過,筆者看到幾名頭戴安全帽的保潔工人正在清掃地面。圍檔內,土方回填施工緊張有序進行。圍檔外,緊貼著人行道的是一排郁郁蔥蔥的香樟樹,樹上懸掛著“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的小鐵牌,每一顆樹木都有編號,牌子下方有“中國鐵建十五局集團”的名稱及標識。緊靠圍檔的街心花園里,市民正悠閑健身,孩子們跚跚學步,一片落葉孤零零地飄在剛剛清掃過的地面上。花園下面,秦淮河中,便民棧橋上人來人往。橋桿上,“中國鐵建”四個大字在晚霞的襯托下格外醒目。
與這和諧的環境相互輝映的,還有中鐵十五局集團建設者美麗的心靈。2006年3月22日發生的兩起拾金不昧事件為他們倡導的和諧理念提供了生動的注腳。當日上午,在他們施工的內環東線二期二標現場,五工區工人雷世學在龍蟠中路山水大酒店門前工地圍檔前撿到一個皮包,內裝存折、房屋使用權證、土地證等重要物品。與失主聯系不上后,雷世學請阜門派出所民警取走皮包,最后終于找到了粗心的失主。同日,他們所轄七工區工人李松波在悅來酒店門前公共汽車停車點也撿到一個錢包,內裝身份證等重要物品,當即與失主取得聯系并交還給失主。
誠信提升形象,和諧贏得美名。對中鐵十五局集團這支甘于奉獻、奉守和諧的隊伍,江蘇省沒有忘記,南京市沒有忘記。2006年11月14日,在“魯班獎”復查現場,江蘇省建協秘書長張登根對他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說:“中鐵十五局集團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你們承建的九華山隧道工程對南京的發展無法用數字來衡量。”
當筆者在龍蟠中路工地結束采訪時,正值2006年初冬的一個晚上。夜幕降臨,岸上有燈火,燈影在水中。同樣是這片土地,800年前,南宋詞人辛棄疾感嘆的“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是一派蕭條的景象:夕陽斜照,歸鳥迷茫,落葉凋零。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詞人可曾想到,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大背景下,如今的金陵城是如此繁華,如此富足,又是如此的和諧嗎?
是的,和諧正成為時代的主旋律。這個時代,改造自然已不再難,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如何以先進的技術和創新的理念來參與建設,如何在建設過程中保持與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和諧有序才是正題。
在這方面,中鐵十五局集團邁出了成功的一步。手持科技長練,他們在古老的南京城跳了一曲經典的和諧之舞。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