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剖析:我國專用車產業發展路在何方?
圍繞著15個百分點的增長,5年來,我國專用汽車行業取得了空前的發展:目前已經具備100萬輛的年生產能力,年產量在55萬輛左右;企業結構不斷優化,出現了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產品品種、檔次、工藝裝備、自主研發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專用車已經基本實現從進口向出口的轉變。
“做強做專”也是“十五”期間我國專用車企業的發展目標之一。到“十五”末期,行業內約有20家專業化專用汽車生產企業快速發展壯大。這些企業的產品具有一定的專業特點,并形成向縱深系列方向發展,企業的發展方向是進一步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把企業做強。
“十五”期間,專用車企業大多進行了企業結構調整,很多中小企業通過改制、兼并、重組等方式基本實現了企業性質的轉變。據不完全統計,民營專用車生產企業已達到國內專用汽車生產企業總數的50%。在新增加的專用車企業中,民營企業已超過90%。
另外,自主研發能力增強是“十五”期間我國專用車發展的一個鮮明特點。截至2005年8月,60%左右的專用車企業擁有完備的產品研發體系,有少部分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采用鋁合金及不銹鋼材料制造的罐式車、消防車等。產品設計技術在“十五”期間取得較大發展,超過50%的企業采用CAD技術和優化設計技術,有的甚至運用三維技術進行模塊化仿真設計。大部分企業通過GB/T19000-ISO9000體系認證,所有公告內企業通過3C強制性產品認證。
“十五”末期,我國專用車已經有4910個品種、1.5458萬個產品,重、中、輕型比例接近3:4:3。從專用車品種數和種類數可以看出,我國專用車近年來在新產品開發方面較過去有了很大進步。由于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處于高峰期,所以市場需求主要圍繞運輸基本物資、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車型。
我國專用車工藝裝備接近國外發達國家的水平。“十五”期間,我國企業在下料、成型、涂裝及其他主要裝備方面,裝備水平均有很大提高,數控切割機、水下等離子切割機、數控剪板機、數控折彎機、智能化焊接機、整車噴砂噴丸機、智能涂裝線等先進的工藝裝備,在很多企業中得到應用,為提高產品質量和可靠性起到很大作用。
“十五”期間專用汽車產品的快速發展,主要依賴三大市場的支撐。一是城市建設需要各類專用車。如用于建筑、環衛、園林、電力、通信、電視轉播、司法、機場保障、金融押運等方面的專用車。二是高等級公路運輸和管理需要大量專用車。我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處于世界前列,重型專用牽引半掛列車、廂式車、半掛車等發展迅速。三是西部大開發用車。西部新興城市建設,西部水電、水利、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西部資源開發等都需要各類工程車輛和各類專用運輸車。其中,油田專用車發展勢頭良好,其產品不僅能滿足國內基本需要,還有一定的出口。
《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等新法規的影響
4月份,交通部發出了《道路運輸危險化學品安全專項整治方案》,規定2005年5月10日-9月30日在全國開展道路運輸危險化學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要求對在用罐式專用車,上從公告源頭,下至罐式汽車的罐體材料、罐式汽車車體以及罐式汽車用車單位及個人等進行集中整治。此舉影響了2005年前9個月國內罐式專用車的銷售。
為了進一步規范道路危險貨物運輸市場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環境,2005年7月份,交通部又發布了《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以下簡稱新《規定》),新《規定》自2005年8月1日起實施,其中鼓勵使用廂式、罐式和集裝箱等專用車輛運輸危險貨物。而且規定罐體容積不得大于20立方米,載貨量不得超過10噸,這些規定都比目前實際容積或載荷要小得多,如容積將減少一半甚至一半以上,新《規定》將使市場上現有的相應在用專用車車型得到強制更換,從而會使專用汽車第4季度的銷量進一步回升。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由于新《規定》中要求強制執行的兩個新標準,即GB150《鋼制壓力容器》和GB18564《汽車運輸液體、危險貨物常壓容器(罐體)通用技術條件》,對企業的要求太苛刻,必將影響到部分規模小、技術能力薄弱的專用車企業的生產和銷售。
油價節節上漲對長期使用柴油貨車的貨運業來說更是一大沖擊。
針對房價過高問題,國家于2005年相繼出臺了多項措施抑制房價虛高現象,從而間接抑制了房地產市場及其基建投資的增長。從而在客觀上減少了對工程類專用汽車的需求。
近兩年連續發生的礦難,國家已下定決心取締一大批煤礦,國家安監總局已下發通知要求全國7000余家煤礦停產整頓。煤炭運輸量的銳減,使得專用汽車的需求出現萎縮。
國家提倡節約型社會,在提倡節能型社會的同時,相關的一些高耗能項目將不再上馬。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市場對專用汽車如工程類專用車的需求。
2005年的市場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在國內商用車市場總體低迷的形勢下,2005年前9個月,國內專用車市場呈現以下特點: 生產銷售停滯不前,生產規模比上年普遍減小,超過半數的專用車企業產銷同比呈現負增長;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占據企業總數6.67%的專用改裝車生產企業擁有國內50.12%的專用車市場份額。絕大部分專用車生產企業正面臨著新一輪“洗牌”的嚴峻形勢;國家正在實施的相關政策法規左右著國內專用汽車市場的發展方向以及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規模。
專用車市場呈現以上特點主要是受到兩大因素的影響。一是國家正在實施的強制性汽車產品標準的影響;二是市場大環境的影響,如國家宏觀調控,油價、原材料的上漲,國家整頓房地產和煤炭市場等等因素。
2005年治超工作重點變化帶來的影響分為正負兩方面。正面影響:國家在2005年治超重點中明確指出,各級公安、交通部門要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公路法》及《道路運輸條例》、GB1589-2004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對“雙超”汽車進行治理。這其中的GB 1589-2004《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對欄板式半掛車有諸多嚴格的限制,但對廂式、罐式、集裝箱式等專用運輸汽車卻放寬了尺寸,促進了相應車型的發展。負面影響:其中要求從源頭切斷超載,為此,國家發改委發布了93批公告(該批公告為撤消不符合GB1589-2004標準公告車型)。其中,全國有587家專用車、改裝車企業共計1.4102萬個公告車型被撤消,雖然后來又發布了兩批公告,對已經被撤消的經過更正后符合國家標準的車型進行了公告恢復,但僅有2031個公告車型得到了恢復,僅占被撤消車型的14.40%。因此說,治超對專用車企業的打擊也是最大的。
目前我國專用車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專用車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產業政策,都與用戶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國內專用車生產廠達400多家,大多數為外購底盤進行改裝生產的中小企業,機械化程度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與國外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
據資料顯示,目前國外載貨類專用車中,輕、中、重型比例為3:4:3,而我國目前僅為3:5:2,中型專用車多而重型專用車少。國外專用車品種已達6000多種,而我國還不到2000種,而且產品結構的不合理與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的用戶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造成我國專用車產業上述局面的首要原因是定位不準,即產品開發“專”勁不夠。當前,國內一些改裝車廠定位在汽車行業,和汽車行業是同盟軍關系,造成了專用車市場的混亂。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明確專用車的定位,專用車應該是向著專門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就是根據用戶的特種要求,生產包括起重車輛、帶云梯的專用車、集裝箱運輸車等產品,生產一些新結構、價格比較高、用途比較特別的車輛,品種多、批量少。同時,在今后專用車行業改組中,每一個專用車廠都得研究產品的專門用途,而不要拘泥于發展現在批量比較大、品種比較少的車型,而是根據專用車市場的特點,發展產量小、品種多的車型。
由于專用車的生產批量大多較小(掛車、自卸車、廂式貨車等除外),開發新產品投入都比較大,而我國企業在技術上投入不足,且資金缺乏,所以大多是仿造國外車型,個別車型則引進國外產品的關鍵技術、關鍵部件。自主開發能力的缺失,導致高技術產品及零部件仍需進口。
我國專用車在產量上已具備相當規模,但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的中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如半掛車、自卸車。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及關鍵零部件則仍需進口,例如混凝土泵車上的部分關鍵件,國外專用車所配的動力系統要高于國產車型,駕駛室的舒適性也普遍比國產車型好。
由于專用車的特殊性,國外管理部門對其采用與一般普通載貨車不同的政策和管理方式。當前我國汽車行業使用的目錄管理有些不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專用車產業。有的專用車就生產一輛,如果還要做實驗、上目錄,無疑就趕不上用戶的需要。因此,對專用車的管理應該給予特別的政策。
但令人遺憾的是,專用車生產的特殊性,并沒有在我國有關方面制定的汽車標準法規中得到應有的考慮。比如有關部門曾規定,企業將普通汽車改裝成專用車不能動底盤。這給專用車企業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再如,國家強制性標準《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也沒有對專用車的特殊性給予足夠的重視。總之,由于汽車法規的不健全,也同樣限制了我國專用車產業的發展。
我國專用車產業發展路在何方?
從近期看,根據對2005年前9個月專用車產業的產銷狀況、用車環境以及受宏觀政策法規影響的分析,預計至少在未來半年內,專用車產銷環比將會緩步走高。但因2004年第4季度專用車產銷基數很大,故預測2005年全年專用車銷量同比依然要下降10%~12%;2006年上半年銷量同比則會升高12%~15%。
在未來五、六年內我國專用車的發展將真正駛入“快車道”,筆者預計“十一五”期間平均年增速將在10%以上。
從需求車型上來看,主要集中在兩塊:一是城市建設與服務,二是高級公路運輸與管理。此外,特殊領域專用車,尤其是農村基建自卸專用車也有較大需求量。
面對我國專用車市場的巨大發展空間,為滿足用戶的各種特殊需求,專用車企業只有努力構建快速應變型的研發、制造和營銷體系,不斷創新,在產品研發、生產能力、制造質量方面始終保持領先,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創建快速應變型的產品研發體系。一是要加強市場調研和分析預測,建立企業強大的市場信息反饋體系和分析預測體系;二是在專用車和專用底盤開發方面,理順從市場調研、立項、開發設計、零部件采購、設計評審、試制、產品評審、定型、工藝準備、小批量生產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建立高效快捷的新品開發體制;三是組建并完善專用車模塊化設計、PAM產品數據管理系統、CAPP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系統、零部件優選等工作平臺,進一步加快新品研發和產品市場化速度。
建立以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生產制造體系。專用車的制造與改裝要求以市場和訂單為導向,這一特點對企業生產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應該按照國外“精益管理和制造”的原則,建立以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快速應變型生產制造體系。一是應借鑒國外日產柴等企業的先進經驗,以集中采購為手段,建立起以滿足生產要求為導向,以供應商先期介入、同步開發、代為保管、準時供貨為目的的供應商管理新體制,形成生產廠同供應商“雙贏”的合作關系;二是調整企業內部物料投控方式,改變傳統的送貨制為取貨制,實現按時、按量、按序供料,以確保裝配線的物流準時化;三是強化生產調度職能,加強信息傳遞,加強過程控制,建立起快捷的生產信息傳遞、反饋系統,形成高效、快捷的生產組織保障體系。
堅持“戰略先導”方針,樹立市場占有率最大化、加速專用車產業核心業務跨越式發展的企業發展戰略。在具體分析專用汽車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外搶市場,內抓管理”,提高核心技術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抗御市場風險能力。要將專用車戰略目標管理納入日常管理之中,用戰略管理指導和規范專用車產業發展的全局和全過程。具體講,可借鑒日產公司經驗,推進科學的管理理念,實現企業全員的QCD改善思想。QCD即“質量、成本、交貨期”,專用車企業管理的工作應以QCD為中心,制定針對性強的管理考核體系,實現全員的量化評價、生產的數據化運行和企業的規范化管理格局,使各項管理職能始終圍繞生產經營中心展開。
確立“成本優先”、“差異化”、“目標聚集”三大市場競爭的先進理念。就我國專用車產業而言,要把產品競爭的目標市場進行優化,將目光著眼于產業內部的一個局部細分市場,以確立企業在目標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尤其要重視物流集團的市場采購和全國開展運輸危險品專項整治所帶來的爆破器材運輸車的市場機遇。
樹立“專用汽車軍品化”和“走出去”思想,積極開拓軍品市場和國際市場。積極開拓軍需市場,是促進企業核心業務專用車發展的有效措施。同時,要全面提高對出口工作的認識,做好專用汽車出口的目標管理工作,要嘗試對東南亞、中東、非洲市場的開發,并做好相應的出口質量或質量標準體系的認證工作,在大力開展自營出口工作的同時,還要處理好自營與代理的關系,通過各種渠道打入國際市場。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