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中國人要63歲退休 如何填補養老金缺口?
據稱,2013年全國養老金缺口達18萬億。9月25日上海舉行的“發展平臺經濟與促進區域合作”高峰論壇上,全國社保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表示,我國養老金的缺口計算需要國務院有關部門進行研究,而算出來后怎么辦?他認為“不是被動的準備錢,而是調整這個制度。”此外,完善養老金制度可能涉及延長退休年齡和養老金繳納年限等措施,將來可能63歲退休。(9月26日中國經濟網)
“靠什么來填補養老金缺口”?不管事關養老金缺口的哪一個版本更接近于現實及我國養老保險前景,從戴理事長的最新一番話可以看出,官方也并沒有一套統一口徑的數據,尚需要有關部門“計算”、“研究”。
看來,“靠什么來填補養老金缺口?”應該不是杞人憂天的問題。
老齡化日益加速逼近,而相關的社保不夠完善,特別是養老金缺口問題,目前在缺口數據上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養老保險“空賬”速度擴大比例目前已達25%左右,也有的如中銀國際稱,2013年全國養老金缺口將達到18.3萬億元。當然,人社部也有個說法,2011年當年養老金收支是結余1.9萬億,有一些專家認為中國養老基金當期財務是安全的。
“彈性市場化”來解決中國的養老金問題,這是此前二個月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馬丁支的招。在針對推遲退休年齡辦法上,馬丁認為應尊重“自愿”,最好是通過經濟激勵而非行政手段的方式將人們留在勞動力市場,這同樣可以緩解養老金體系的壓力。此外,如此“彈性市場化”的退休制度還可以考慮,養老金繳費比例可按收入計,高儲蓄率的中國比美國可以更加輕易地建立投資式個人賬戶,不必等到金融市場更加完善時才實施投資式的養老保險體系。
此外,針對養老金支出壓力不斷增加,許多學者提出了國有資產補缺、外匯儲備沖抵,以及從財政上加大投入投資力度等等辦法。應該說,那也是在找不出更好辦法之前的看似可行的辦法,但有一條就是制度安排必須跟上。比如,讓國企“財富”來作為養老金缺口池子的堅強維護者,那也需要把制度“扯直”。有不少國企(包括不少央企)同時還是上市公司,從其身上“取得”還須資本市場相關法則來規范,其基數和比例還要充分考慮投資者權益、企業成長性及社會公益性之間的平衡。
當然,有一點需要指出,養老金缺口主要還是存在現實的“兩難”,即參保繳費標準難以提高,而退休人士的養老金標準也難以降低。
當下,假如大幅提升繳費標準,不光光是參保人負擔加重,企業也一時承負不起,操作不當極有可能把企業發展活力折騰沒了。另外,老人領取養老金金額往后只能升卻難降,不然就引發社會問題。那么,有一個問題就凸顯出來,一邊是占工資收入的28%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而另一邊是機關和事業單位未納入社保體系,不用個人交一分錢,而到退休時養老金卻是領取前者的3倍,如此的“落差”是否公平公正?養老金雙軌制的“不公”問題為什么屢次說要改,卻“推而不進”呢?改革到底遭遇什么巨大阻力?
因此,解決養老金缺口問題,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就一定要“下刀”,即將推出的收入分配改革,必須把養老金制度改革納入重點,而中國改革的涉及面的寬度,甚至影響破解養老金缺口問題的“深度”。
“數大還靠枝葉撐”,傳統的“養兒防老”的觀念的確在淡化,可中國未來的421家庭格局——老齡化和少子化就一定會加深中國未來養老問題的解決難度。或許,從根本上解決養老資金的缺口問題還在于延遲社會老齡化步伐,在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及可持續問題上,“人口的年輕化問題”也是不是可以列入政府及人口計生學者的“研算”課題。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