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或成為破解用工荒與求職難的新希望
籌辦數年的南科大昨日終于獲得了國家教育部首肯,同意其在廣東省領導和管理下,遵循國家基本教育制度,依法辦學,而此前,朱清時校長在未獲得國家批復的情況下,選擇了自主招生,自授文憑,首批學生45人,如今都已被各大公司預定了。
在獲得教育部批復后,南科大擁有了合法的招生權,而對于招生是否自主,朱校長表示還需要遵循教育部的決定:如果納入全國統一招生計劃,那說明南科大被收編了;如果保留南科大自主招生的權利,則說明南科大的教育改革還有希望。
據悉,南方科技大學擬以理學、工學和管理學作為三大支柱學科,注重發展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兼顧其他應用型學科和人文社會類學科。
這一信息無疑給正在進行深入研究的“用工荒與就業難”課題提供了新的事例,從層次上來看,造成“用工荒”的原因顯然不同于“就業難”:沿海地區由于外貿依存度高,一些外貿制造型企業在面對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外需不振時選擇了裁員,而隨著國內外一系列調控措施的執行,在外貿需求恢復時,那些企業由于自身粗魯的用工方式無法重新吸引外來務工人員,加之國內經濟產業升級轉型,中西部以其低廉的生活成本和工資水平承接了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沿海地區用工就“荒了”起來。
而說起“就業難”就不得不提“大學擴招”和“國家承認文憑”這兩件事,從純學術的角度出發,如果國家高等教育并沒有如此普及,那么大量適齡勞動力在接受完職業教育后完全可以進入企業工作,“用工荒”或者就不會那么厲害。而大學擴招使得這一假設失去了前提,在一考定終身的高考被擴招稀釋后,考上大學已經不再困難,一個個適齡青年在學校里刻苦奮斗四年之后,迎接他們的卻是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中國實際上并不需要如此多的理論研究者,相反,缺乏的是專業技術人才。在這批青年父輩的觀念中,高舉文憑便能輕松找到工作,而在社會現實中,文憑淪為了能看不能用的笑談。
勞動經濟研究專家肖先生表示,南科大的教改從改善國家就業與經濟的關系來看,至少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對比于傳統高校對理論教育的重視,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等教育應該是緊跟社會發展并且學而有用的實踐教育,只有這樣,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才能體現其所受教育的價值。其二,對比于傳統高校的就業流程,高校應該發揮其在行業前沿領域的發展引導作用,為自己的學生培養和企業的需要找到共同點,只有這樣高校的研究才不會是閉門造車出不合轍,高校的學生也不會淪為“知識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也只有這樣,對于轉型發展期的中國,大學擴招才具有更深刻的意義。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